客家探源
石城是客家民系的摇篮?????????????????1 客家摇篮—石城(画册文字节录)????????????20 石城是北民南迁的中转站???????????????31 江西石城是早期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34 石城是北民南迁途中的最大的中转站一 ..................41
石城方言的几个语法特点???????????????44 从族谱看古代中原汉人之南迁?????????????47 附录 客家问题探讨?????????????????
人口姓氏
石城客家人口流迁概况????????????????61 石城姓氏人口考略??????????????????65 石城姓氏概况????????????????????68 朱姓历史发展扫描??????????????????69 宁石朱氏源流考???????????????????80 石城县朱氏?????????????????????83
客 家 探 源
石城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东北部,闽赣两省界山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与闽省长汀,宁化两县隔山而居。自古以来,石城是进入闽西北直至粤东的主道,堪称咽喉之地。明万历年间石邑郭北镇武楼门额勒石“闽粤通衢”四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见。
石城,春秋时为百越之地,战国时先属吴、次隶越、后属楚。彼时,整个南国地旷人稀,荒凉闭塞,俗称“蛮荒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九江郡,石城属之。汉置豫章郡,建于都县,石城属之。三国时置揭阳县,石城为其境地。晋时揭阳易名陂阳,石城仍属之。隋开皇十三年(593年)设石城场,仍属陂阳县,因境内“山多石,耸峙如城”故名,同年并入宁都县,直至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次年石城场升为县建置,至今未变。
石城境内群山环绕,峰峦重叠,中部及西部丘陵起伏,谷地穿插,为武夷山内部的山间盆地。山地海拔一般为500至1000米。中心地带为错综分布的砂砾岩丘陵、小盆地及沿河冲积小平原。贡水二级支流琴江,发源于县境东部,西北口出境入宁都与梅江汇合。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
石城远自秦汉就有少量的中原汉人迁入,唐宋时期,南迁的中原汉人大量徙居石城,与当地土著一道共同开发了闭塞而荒寞的石城,创造了早期的石城客家文化,在石城这块土地上促使了早期客家民系的形成,使石城成了客家人的摇篮地。
石城是客家民系的摇篮
一、石城境内最早的土著居民
秦统一中国以前,南国并无汉人居住,而生活在闽、粤、赣、湘等南部中国广大土地的是什么人呢?明邝露著《赤雅》云:“徭名輋客,古八蛮之种。五溪之南,穷极岭海,逶迤
巴蜀,蓝胡槃侯四姓居多。”《天下郡国利病书》云:“輋当作畲,实录谓之畲蛮。”李调元《卍斋琐录》云:“ 音斜,耕山岳之地曰輋。”民国三十八年吴宗慈主编的《江西通志考》“江西 族考”中云“夫輋即苗即徭也”又云:“畲徭当以广东东部为最多,其先世民族实为山越”近人徐松石著《粤江流域人民史》广东畲人节载云:“畲徭即谓古代所谓山越,在广东东部散处最广,??现仍有许多輋字地名。??所以在广东区域内所谓旧越人或先来之土著当系輋徭部族。”闽顺昌县志云:“徭人以槃蓝雷为姓,楚粤为 輋,闽中山高溪深处有之,俗曰畲客,此足证明广东之畲民向东移徙而入闽。”广东畲民入闽且同时入赣。《王文成公全书》请立崇义县治疏云:“其初畲贼原系广东流来,先年奉巡抚都御史金泽行令安插于此。”此足证明粤境畲民由东北迁徙而入赣。輋民来赣之原由,《江西通志稿》中又云:“明以前难为确定之论断,在明代则为自广东移徙而来。 徭即古代山越,在广东东部散处最广。”通志稿又云:“ 人之主要目的在求得耕地以遂其生耳,不得平原之地则但求山地,以施其刀耕火种之勤,其情殊可悯焉。”守仁和刑絢韵诗云:“处处山田尽入輋,可邻黎庶半无家。”輋民与当地居民争地矛盾日趋尖锐,不时发生争斗,多有死伤。至明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派重兵“痛剿”后“其势大衰”,“畲徭之患”始得解除。幸存畲民只能紧缩深山,并往闽粤区迁徙,赣境内畲民几乎绝迹。
石城地处武夷山地,与福建省仅一山之隔,山那面长汀、宁化自古以来均有畲民居住,睦邻地区相互迁徙也是常事。在石城大山中亦曾居住过季节性的“广东畲客”。所以石城虽不是古代畲民主要活动区域,但也有过闽、粤畲民迁入相土而居。石城许多古地名中都有带畲字的,如温畲、杨畲、下畲、大畲等等,这些带“畲”字的地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一律毗连着高山大岭,畲民真乃山民也。
现石城境亦有蓝、雷两姓畲族居民,但这两姓畲民并非原石邑土著畲民,均为南迁之畲民。据横江桃溪《汝南蓝氏五修族谱》载:“余族起自太昊,居巴州蓝田,遂以国为氏。”裔孙宦籍江南,分徙临川、安福、吉州、虔州、泉州、邵武、建宁、上杭、宁化、清流等地,宋代迁石城张坊。明末,六世裔孙从清流次第迁居石城乌石头、陶溪、丹阳、大埠等处。现有蓝姓畲民86户573人。又据小姑秋树《冯翊雷氏家谱》载:雷氏得姓于以古诸侯之国为氏,始祖宪公为陕西同州刺史而世居陕西冯翊郡。唐德宗建中四年(483年),浮州刺史阎公因避朱泚乱迁豫章,孙甫公任洪州刺史,移居抚州白水障,再迁宁化。裔孙显吾讳承朝于清康熙丙子岁(1696年)迁石邑礼上里之溪子口。今雷姓畲民79户439人。石城蓝雷两姓是1985年才批准为畲族族属的。他们均不是邑境的土著先民,而属古代南迁的中原人。其语言、衣饰与风俗均与当地人无异。
秦汉前,石城这块远离官府治所的寂寞封闭式山区可谓待开发的处女地,人迹罕至,林木葱郁,溪河交错,真乃山清水秀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天下置三十六郡,江西境内属九江郡。据北宋《太平环宇记》称:秦始皇为了修阿房宫,把原六国一些降卒派往南方伐木,最后定居于兴国的上洛山区,这就是世称的“木客”。还有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领的镇守岭南的五十万大军(谪徙),任嚣、赵佗率领的增援秦军的四五万楼船水师都是最早进入南国的中原汉人。后来赵佗被派作龙川令(今江西遂川)。还有为了使戍卒安心南国,“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见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这些新组合的秦官兵小家庭大部分留籍南国。汉时,朝廷曾两次派官兵出守梅岭,筑寨城。秦汉两代的官兵成了开发和留籍赣南的最早中原汉人。而最早进入石城的中原汉人又是些么人呢?惜尚未发现文字记载,仅有清乾隆乙丑《石
城县志》一小段文字云:“秦末刘瑶英,随父华家其上(指城东五里琉璃山,今名仙姑岭)”此刘氏父女究竟是属中原避乱而来的百姓,抑是属上述官员眷属,时越二千余年,确乎无从稽考。
二、境内历代移民概述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且民族矛盾上升,招致“五胡乱华”,史称“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举国上下一片慌乱。导致大批士族和百姓随之南迁。这次中原汉人南迁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前后历时几个世纪。进入江浙后,继续南移。其中很大一部分进入江西,而后溯赣江而上,有的沿途滞留,部分进入赣南,小部分又往闽粤继续迁徙。如《包氏续修宗谱》载:“宗远公事西晋为郎中,怀帝永嘉末,中原浊乱,五胡杂霸,闻元帝即位于金陵,遂挈妻帤家于江右丹阳。”《温氏族谱》载:“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龙岗《巫氏房谱》载:“东晋末造,暹公由平阳避乱兖州,转徙入闽。”《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谱》载:“晋怀帝五年(311年),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迁奔县,避居豫章西山龙园梅井坪”“晋义熙八年壬子(412年),兄弟迁徙南康郡揭阳县石皷逯速,今本邑长上里磜脑,与吴恭葆同居,后移居南桥岭(磜脑与南桥岭均在现石城小松镇辖区内,笔者注)。”此郑、吴两家均应属晋代第一批人口大迁移之中原汉人。自晋历南北朝隋唐五代前后五个多世纪,中原大地,大江南北,或举族,或分散,或长驱,或近徙,移民们断断续续,自北而南,四处播迁。特别是唐僖宗朝北方发生了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起义军众至百万,席卷大江南北,导致了历史上第二次人口大迁移。这次延续一百多年的大迁徙直至五代末北宋初。在现存的谱牒碑记中均留有文字记载:“唐僖宗时,温钢宝避黄巢之乱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温氏族谱》)“唐博士十五郎公因黄巢之乱,唐乾符乙未由洪州避居石城乌都陀。”(蜀口《许氏十修族谱》)。“因避黄巢乱率男而来”(唐十五郎 杜氏墓志)“乾符甲午(874年)避黄巢之乱移宁化石壁葛藤村(《罗氏闽赣联修族谱》)。”“值南唐之乱,瑗自宁都万田背村徙居石邑下之温坊(《耸冈石田温溪八修谱》)。”这些避乱,南迁的中原汉人进入江西境内多数逆赣江而上,沿途滞留,部分进入赣南,少数进入闽、粤。据石城郑、胡、温、徐、赖、许、廖、罗、高、熊、毕、巫等姓氏族谱所载,唐五代时期,先后进入过石城居住的姓氏计有郑、吴、温、黄、陈、胡、赖、李、王、张、廖、许、邓、何、罗、谢、曾、州、杨、朱、连、白、钱、袁、方、赵、蔡、黎、官、巫、康、卢、冯、彭、邹、宋、江、余、程、范、崔、傅、徐、胡、高、熊、毕、钟等四十八姓。八十年代初全县地名普查中还发现了杜、花、鄢、洪、汤、金、联、雷、蓝等姓居民开建的村落。诚然还有不少其他外迁的姓氏已难以考证清楚。在上述五十多种姓氏中留下后裔在石城的只有郑、赖、胡、温、许、廖、徐、罗、高、熊、毕、巫等十二种姓氏,其余几十种姓氏的居民均已外迁他乡。
这些进入石城境内的移民们依山傍水,择地建房,据县地名普查资料,现有居民点中,属晋代建者仍保留5处,隋代建者1处,唐代建者40处,五代建者8处,计54处。一千多年来,社会已历沧桑之变,人口迁移又何其频繁,作为居民点不断新建、扩建、迁建,或者废弃荒败而至湮没是常理之中的事,不难推断,当时实际的居民点远远要超过这个统计数字。
宋代是一个多事不安的朝代,民族矛盾显得尤其尖锐,金人南侵,“靖康耻,犹未雪”,而宋室南迁后,人心浮动,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了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大迁移,前后历经两个多世纪,直至元末明初之际。“因高宗南渡而客籍金陵(《龙岗邓氏七修族谱》)。”“宋末乱世,由江西石城入宁化”(《魏氏族谱》)。“予家以宋南渡自山东嘉祥而迁闽之晋(《新坊廖氏七修
族谱》)”“元公因建炎乱后族属星分。”“宋微元兴,兵寇扰乱,焚毁室庐,列祖播迁(《石城县丰山许氏九修族谱》)。”“德钦公避元末蔡五九之乱,由北屏山来僻草开荒,卜居于此(《石城丹溪李氏十修族谱》)。”据族谱载,宋代迁入石城境内居住的姓氏有温、黄、陈,刘、赖、李、王、张、廖、许、邓、何、罗、吴、谢、曾、周、朱、康、邱、胡、宋、郑、熊、徐、伊、巫、池、毛、丁、孟、江、应、段、聂、鄢、吕、向、奚、汉、曹、余、叶、官、孙、邹、金、钟、肖、崔、魏、管、沈、赵、雷、姜、章、潘、卢、钱、田、秦、孔、白、戚、容、金、郭、童、蔡、龚、过等七十余姓,其中多数姓氏的居民陆续外迁,留下后裔至今的姓氏只是其中的三十个姓氏,即温、黄、陈、刘、赖、宋、郭、杨、朱、邓、熊、邱、吴、童、龚、魏、何、张、郑、胡、许、廖、徐、罗、高、毕、巫、潘、蔡、等姓。
元代迁入邑境的新增姓氏有周、范、曾等姓。 现存的居民点中属宋代建的有95处,元代建的65处。
明代,特别是明季江南很不太平。明末清初战事频繁,人口迁徙幅度很大,导致了历史上第四次人口大迁移。明代新迁入的姓氏有蓝、严、尹、吉、雷、董、饶、谢、阮、伊、傅、孔、巫、姜、程、施、危、白、肖、容、汪、宁、连、池、蒋、任、上官、卢、顾、沈、伍、包、聂、柯、过、赵、夏等三十余种姓氏。这些移民中有半数以上是福建宁化、清流和江西宁都等地迁来的,现存的居民点中属明代建的505处。
清政权巩固以后,采取了一些奖励农业生产和人口发展的政策,也促进了人口的大量流迁。清道光《石城县志》载:“康熙五十二年丁册定位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三十六年载滋生人丁2297丁妇女554口,遵恩诏永不加赋(其妇女于乾隆十一年,人丁于乾隆三十年先后奉文停止编审)。”又载:“自乾隆三十六年编审后见在人丁不啻数十倍”。这些奖励政策的实行,促使了人们往宜于农业开发之地迁移,石城地处山区,宜垦地多,故一时人口骤增。顺治十三年(1656年)石城县总人口为3420人,至道光元年(1820年),总人口上升为184959人,净增了50多倍。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后不久,又举兵西征北伐。短短几年时间,几乎大半个中国闹得沸沸扬扬,大江南北战事纷起。为避兵乱,寻求安全之处,江南地区开始人口大迁移。石城为闽赣交界处的边远山区,对省、府、州治所来说均属边远山区,相对来说有如一座避风港湾,属可藏可进之地,故四方移民云集,人口迅速膨胀。咸丰同治年间,石城县在籍人口达到22万余人,比一百多以后的1985年的人口数还多出一千多人。清代新增姓氏有翁、游、武、夏等姓。清代新建的居民达1091年处,占现今居民点数的一半以上。
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四十年间,战火连年,民不聊生,社会很不安宁,县际间人口迁移频繁不已,其间新增姓氏有洪、丰、龙、宗、皮、俞、喻、梅、文、韩、官、鄢、曹、毛、章、方、匡、阎、闵、管、左、慕、向、况、阴等二十余姓,新建居民点100余处。
从晋至清末的十五世纪一千五百余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五次规模较大延续时间长的人口大迁移。纵观中国历史,古代战场主要在北方,在中原地区,在河洛地区。相对来说,南方较为安定,人口密度较小,可开垦地多,对移民的可容量大,故历次移民总是自北向南,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移民是从中原地区入江西,再东往福建,南下广东,再往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有的径往海外。流迁方式多以举家群体为主,逐段南移,有的沿途滞留,真正抵南疆者总在少数。这些长途跋涉的迁徙者们在长达数百数千公里的道路上留下了断断续续的足迹。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和沿途学到的先进工具和技术,带来了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原河洛文化,和当地的“土著”一道,用辛勤的汗水和共同的智慧,用披荆斩棘和勇于开拓的
精神,创造了客家区域和整个南国的光辉灿烂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中华汉民族的一支最优秀的民系——客家民系。
三、石城是客家民系的摇篮地之一
唐末至宋末的两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使闽赣交界处的宁都、石城、宁化等地成为移民们的集结地和中转站,大量移民的迁入加速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开发。就石城来说,宋代是一个比较安定的朝代,社会中兴,人才辈出。石城的主要姓氏均已迁入定居,居民点的主要格局已经形成。几个世纪的共同生活,特殊的山区地理环境,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与过去的中原汉人比较自然地产生了“变异”,一个新的民系开始产生。当然在当时土客斗争不十分尖锐的历史条件下,还没有明显的“客家”意识,本人认为唐末至宋末期间,在闽赣交界山区以宁都、石城、宁化为中心的周围数十个县份的广阔地区是早期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和发祥地。当然客家民系的最后完成应是明清时期,是在粤东以梅州为中心的大片土地上。
客家民系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对于它的形成过程和特定标志,形成的历史空间和时限很多专家学者著文立说,著名学者吴泽先生在《客家学研究》第二辑发表的文章《建立客学刍义》中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即“客家民系的形成,如同汉民族的形成一样,也是以共同的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四大要素为其标志的。”
从历史的角度讲,北民南迁的确是造成客家民系形成的先决条件,当然这只是一种外在条件,是属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因为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北民南迁后在南方就形成了福建人、广东人、海南人等诸多民系,客家民系仅属其中之一。就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中形成的客家人来说也有时限和地域的差别。从移民的先后次序来说,从晋末至唐宋,移民们是在赣州北部集结,尤其是以石城,宁都为中心,而后翻过武夷山在福建省长汀、建宁、宁化一带集结,尤其是以宁化石壁为中心。几个世纪之后,宋末至元明时期又大量往粤省迁移,形成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区域。从明代起,客家人又往广西、云南、四川等省迁移,并向赣南东南部倒流,以致形成今天大陆的客家人的分布格局。从清代起,闽粤客家人出海谋生,开始向海外发展。
既然客家民系到明清时期才最终形成,那么客家人的称呼也是明清以后的事。当然追溯历史,晋代就有了“客家制度”。唐代有主、客户之别。唐柳芳《食货记》:“人逃役者多浮寄于闾里,县收其名,谓之客户(《全唐文》卷三十二)。”这是“客户”一词的原义。移民们自唐始被称做客户。晚唐,所谓客,变为专指佃客。宋代的户口统计中,明白标明主、客户,以是否占有土地作为区分的标准。南宋宝庆年间,石城全县有主户13879户,客户2335户,主客户数之比为6:1。这些客户中的绝大多数应是那些新来的迁移户,因为早期来的移民经过长期的劳动积累,多数应占有一定的田产,已变成主户,或者已称做土著了。但自明代起,流寓迁移户户籍问题成了一个尖锐复杂问题,移民们很难取得正式“土著”户籍。《石城花园岭罗氏五修族谱》中有一篇“户籍记”文字:“自古有田则有赋,有赋则有户,流寓土著莫不皆然,惟石邑之规独异。编户联里,里分十甲,甲立一长,自里长之名。并凡寄居者,置产必附其末,名为甲首。甲首之户,世数虽多,粮赋虽广,子孙不得莅籍与试籍。予族徙居赣石中里四甲曾姓户内,又竟在嘉靖之末也。斯时丁粮颇盛,寝后当明季邑之派掠多端,门摊杂税、王马军需、蘼有宁日。及我清定鼎,寇盗渐次扫除,遗民杂次招复,余氛稍殄,逆荡旋复,猖獗事变迭乘,是以前人于籍务所未遑直。至康熙三十年辛末乃入石籍应试,计前后户籍所费用几不下千金”这段文字除了真实记录了流寓者们要变成当地户籍的艰难程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朱祖振客家研究专题文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