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朱祖振客家研究专题文集(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明代出使高丽(朝鲜)使臣赖嘉谋,广东阳江知县陈即登,陕西西佛县令温国信,辽州知州廖应兆,清河南新蔡知县黄道漪,皆贤能有治声,深得百姓爱戴。贵州古州同知邓澜、安徽省安庆知州温必联两人均因政绩卓异,入京觐见乾隆帝,并受到嘉奖。

清将廖国用,康熙朝曾率部征战东南沿海诸岛,屡建奇功,后又随康熙征战葛尔丹,以功加官三级。官至江南督标中军浔州副将。清末翰林院编修黄大壎是江西省高等学堂(南昌一中前身)创始人,对江西实施新政多有贡献。 自宋至清,石城先后有22人进士及第。

民国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长赖世璜,蒋介石总统府政务局长、李宗仁总统府国策顾问陈方,台湾国民党空军总司令、参谋总长、一级上将赖名汤都是名扬一时的风云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济南军区副司令郑三生,兰州军区副司令兼青海省军区司令伍生荣、成都军区副参谋长十温先星、国家民航总局副政委赖达元等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将领以及原云南省省长刘明辉等革命前辈为国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客家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少年精英

石城,历来以人口小县、教育大县誉称。地处边远山区的客家人秉承了祖先自强不息、刻苦追求、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在求知求学的艰难道路上勤学苦练,勇攀高峰。石城教育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石城中学近几年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先后为中国科大、上海交大输送了两名少年大学生,高考成绩一直名列赣州市重点中学前茅。石城二中自1993年以来,先后为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确定为“少年班后备源培训地”。

五、历史沧桑

历史风云

旧志载:元末赣州民蔡五九曾于牙梳山举事,与官府对抗了数月之久。清顺治间,石马下吴万乾创“永佃”之说,领田兵数万,屯兵石马寨,与官府抗衡,附近州县农民闻风响应。康熙初吴八十等再掀起义高潮,带领田兵将“永佃”石碑竖于县衙门口,严令地主执行。至雍正七年(1728年)赣州府再激民变,被迫照准,并几檄行各县。田兵起义前后历时八十余年终于取得初步胜利。嘉庆年间,木兰田江人廖广周创“天地会”,咸丰初,大由下伊潘秩东、横江刘员芳、左河三坑张尔英,木兰廖伍子等组织“千刀会”起义,清末东南人温春荣领导的“义米风潮”,民国十二年(1923)年张彩成领导的沿地暴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陈在山领导的屏山壮丁队暴动等等,这些农民起义最后虽然失败了, 却狠狠地打击了当朝的统治者。

苏区革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1927年8月22日,贺龙率领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途经石城。1929年3月2日,毛泽东、朱德督师过石城。1931年10月红四军再战石城,攻克白色据点红石寨。全县乡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石城成了“全红县”。同年12月下旬,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后开赴石城秋溪、龙岗进行整编。1934年9月下旬,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率部在石城北部设防阻敌,展开了著名的石城阻击战,歼敌2000余名,有效地迟滞了敌军南犯的步伐,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苏区革命时期(1927-1934)只有十三万人口的石城县就有160余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其中有4000余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六、天国英魂

1864年六月初六(同治三年)在古都南京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太平天国天都陷落,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无数的生命倒在血泊之中。火光中冲出一支队伍,数千人护送着一位幼主(洪天贵福),杀出重围。后来在干王洪仁玕等护送下昼夜兼程,向南奔驰而去。农历九月初四(公历10月4日)抵新城(今黎川县),初九傍晚到达广昌石城交界处的古岭北麓之杨家牌。此时尚有将士七八千人,疲劳饥饿已极的将士们正在烧饭,炊烟四起,给尾追的清兵提供了目标。清兵很快包围过来,黑暗中混战十分激烈,太平军且战且退,从池家坳到肖家庄、何家湾数十里之地皆为战场,最后辗战到乌泥浆、高田等地。太平军英勇拼杀,斩清军游击夏鸿基、外委廖达生,但终因寡不敌众,军师洪仁玕、昭王黄文英当日被俘,除千余人退入闽境外,其余战士或战死,或被擒,少数逃散。十二月恤王洪仁政为团勇所俘,十三日尊王副军师刘庆汉在高田重伤被俘,未几在石城遇害。十六日清军头目原按察使、降补知府席宝田移住县城,命县兵勇搜捕逃散的幼天王洪天贵福,遂于九月廿五日幼天王在郊区被擒,囚禁于席宝田所驻之桂花屋。至此幼天王、干王、尊王、昭王、恤王等君臣皆蒙难。天平天国新一代王统在石城终结。

七、赣江源头

石城,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奇特,千里赣江就起源于此。 赣江,全长766公里,属长江一级支流,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河”。但赣江源头在何方?历来说法各异。 1995年版《江西省志》中的《江西水利志》记载“赣江以上为上游,以贡水为主,自石城县石寮岽河源至赣州市全长255公里”。2000年七月,江西省组织水利、水文、林业、勘察等部门的专家组成赣江源头考察队,对赣江源头进行了一次科考和探源,进一步确认赣江发源于石城县的高桥岽(石寮岽)。后在江西省林业厅印发的赣林资发[2001]12号文件中规定“赣江起源于石城县石寮岽”。

现在国家林业部门已在石城建立了赣江源头面积为1650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 赣江源头自然保护区位于石城县横江镇洋地境内。保护区内古木参天,林海连绵,珍禽异兽,四处可见。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木本植物236种,其中珙桐、红豆杉、银杏等珍稀树种有30余种;有动物101种,其中豹、蟒蛇等保护动物有39种。

八、石城形胜

石城地处赣江源头,奇山怪石,风景名胜随处可见。

通天寨 位于县城东南七公里处,是全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山水奇特,环境优雅。

西华山风景区 位于县城西外五公里处,主要景点有西竺寺、海藏寺、龙岩瀑布、摩崖石刻等。

东华山风景区 位于县城东约15公里处,主峰海拔1148.9米,公路直通山顶,风景优美,寺院众多。

温 泉 白水温泉平均水温43℃,九磜温泉平均水温53 ℃,泉水含矿物质多种,沐浴可治皮肤病。

如日普照禅寺 距县城10公里,普照禅寺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六大开放寺院之一,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殿房10余栋,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文字原载画册《客家搖篮——石城》 2004年石城 县政协编辑出版

石城是北民南迁的中转站

石城地处闽赣交界处,翻过武夷山就是福建省的长汀和宁化,在邑境长达百里的边境线上有数十条大大小小的道路相通。从九江南下至抚州经南丰、广昌要进入福建必经石城,从吉安往东经兴国、宁都要去福建也必经石城,故石城自古有“闽粤通衢”之称。历代避乱南迁的中原汉人千里跋涉都是为了追求更理想的栖身之处,遇到适合之地就住下了,不中意就继续往前走。到了石城再往前就是福建了,必须停靠一下再作出最后的抉择。石城很自然成了移民们的中转站。

地处边陲而又具有多种优越条件的石城,对“避乱”而来的“南迁客”来说,当然是一块天然的乐土,是较理想的暂居之地,滞留之处,中转之地。

石城地处偏僻,且近乎闭塞,距宁都州治一百四十里,距赣州府治四百五十里,山路崎岖,逶迤难行,历代统治者对石城有“望洋兴叹”之感,就是要了解一点县情信息又何其难也。这闭塞边远之地使历代统治者鞭长莫及,平原之地大乱了一阵子,山里人还闻所未闻。故历代乱世石城都乱得迟,且时间短,这样石城很自然成了避乱者的天然栖身之地,停靠之所。

石城为赣江之源,琴江贯穿南北,支流遍布,经水路、乘舟楫,可达赣州、南昌、九江等地;陆地有数十条古道与闽西长汀、宁化,本省广昌、瑞金、宁都相通,可谓水陆交通都有便利之处。

境内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宜于农耕。高山林密,山上资源丰富,适于发展牧业。荒山缓坡地多,适合新来户垦殖。

古代石城人口稀少,南宋宝庆年间达8万人。明代人口最高值为16754人,最低数为5339人。清代人口最高数达228095人,最低数和最低数之比为66:1。故多数情况下对移民的可容量较大。石城历代耕种面积在二十万亩左右,自明初至清乾隆三十六年约四百年间,石城县的人口平均不足万人。就可耕地的占有量来说是属人少田多之地,移民们在此垦荒或租耕均不是很难之事,可说易于谋生。

石城地僻人稀,是穷县小县,统治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且据县志载,自宋及清,还出现过一些关心民间疾苦的“清正廉明”的县官。与通都大邑比较,石城较为平静安定,故历代移民在石城中转的多。

石城既为纯客住县,素有移民定居之传统,争斗排外性较弱,易于客寓。

石城既为停靠中转之地,每临乱世移民高峰期则蜂拥而进,乱平世治则外迁新址。距不完全统计之资料,唐末前进入石城居住过的移民姓氏当在五十姓以上,但真正留下定居至今的只有十三姓,宋代迁入的有七十多姓,真正留下的也只有三十多姓,进者多,留着少,来石城大多是中转而已。

从石城迁出,主要迁往何处呢?从地理位置上说,翻过武夷山,半天功夫就可到宁化石壁。从外省客家研究学者的调查资料看来,从石城迁出后,多数经往宁化石壁,复迁广东。《李氏史记》载:“淳熙九年辛丑(1118年),因金兵入侵,宋官府逼民先预交三年田租。而金兵侵占后金官府又设置其他征租,民闻者皆惧之。孟佑公带珍、珠儿子到宁化石壁开基,并改名奇兴。”又《温氏族谱》载:“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部分后裔迁

居江西石城。唐僖宗朝时,温钢宝避黄巢乱,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还有广东数姓均有迁徙路线记载:“宋末乱世,由江西石城入宁化,后经长汀、上杭至广东平远、兴宁、五华、龙川。”(广东五华《魏氏族谱》)。“宋末政和二年(1112年),由江西南丰、上杭、广东平远、兴宁而达五华。”(兴宁黄陂《曾氏族谱》)。“宋末,由江西宁都,经石城入宁化、长汀、上杭至永定,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兴宁《廖氏族谱》)。“宋末,由安徽阜阳出发,上颍川渡长江至江西湖口,溯赣江,折东于宁都、石城,入福建宁化,经长汀、上杭至广东梅县、大埔、兴宁、五华、龙川。”(陈氏《崇正同人系谱》)。“元初,由江西吉水随宋帝经石城至宁化、长汀、上杭达连城,至平远、五华,由福建入广东。”(和平《徐氏族谱》)。“宋末经石城至宁化、长汀、上杭达连城,至平远、五华。”(《崇正同人系谱》)。(以上谱录文字摘自罗香林《客家源流考》)

石城毕竟是边远山区,战乱年代可作“避风港湾”而安全栖身,战乱过后的和平时期,迁移者们就嫌石城闭塞和狭小了,甚至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又得举家继续迁徙。客家人的迁徙真是漫长而无止境。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使石城成为早期客家民系形成的发祥地之一,成了客家人的祖地和摇篮地之一,同时又是中原汉人南迁途中最大的中转站之一。石城在整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它应有的历史作用,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载《客家源流与分布》一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程志远编 1994年7月出版

江西石城是早期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江西省石城县位于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与山脉东侧福建省长汀、宁化两县隔山相望。自古以来,石城就是从江西东南部进入福建、广东的必经咽喉之地。县城北关郭头街口镇武楼仍可见明万历年间的勒石“闽粤通衢”四个大字。

自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中国历史上有过五次规模较大的延续时间很长的中原汉人大迁徙,这些南迁的中原汉人们大都进入江西、福建、广东等江南各省定居,成了今天的客家先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石城这块山区地域,成了历次中原汉人南迁的最大中转站和滞留地。经过千百年来的客家先民们的垦殖开发,石城这块“蛮荒”之地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进而社会中兴,人文蔚起,至南宋,一个由汉民族衍化出来的崭新的客家民系在这块土地上日臻成熟。石城成为我国早期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成了向福建、广东输送客家人流的重要地区。

石城的早期土著先民

古代,闽粤赣山区居住着山越人,山越人又称輋徭民,粤境亦称旧越人,畲同輋,故又称畲徭。唐杨澜《临汀彚考》载:“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其本土之苗裔仍杂居其间,今汀人呼曰畲客,是闽地之蛮皆称畲也”。民国三十八年,吴宗慈主编的《江西通志稿》第十六册《江西畲族考》中写道:畲徭当以广东东部为最多,其先世民族实为山越。江西畲民明代则自广东移徙而来。又曰:夫輋即苗即徭也,輋客古八蛮之种,輋当作畲,实录未知畲蛮。畲民主要生活在山区,生产和生活方式原始落后,颇受当朝歧视。历代统治者对畲民的残酷统治,多次激起畲民的反抗,朝廷视为“畲徭之患”。。明正德十二年丁丑(公元1517年),巡抚南赣都御使王守仁派重兵“痛剿”后“其势大衰”(《江西通志稿》)。幸存畲

民只得紧缩深山,且径往闽粤山区迁移,石城境内几乎绝迹。

石城地处武夷山区,与闽省紧密相连,虽不是畲民的主要活动区域,但仍有少量畲民居住,直到清末,在小姑的深山大林中亦曾住过少许季节性的“广东畲客”。石城方言畲与斜同音,读qía音。现在地名中仍有不少带“畲”字的。如温家畲、杨畲、下畲、大畲等,这些带畲字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律毗连着高山大岭,畲民真乃山民也。

石城现有的畲族为蓝雷两姓,均系福建省清流、宁化县迁入。据《汝南蓝氏族谱》载:“畲族起自太昊,居巴州蓝田”,明代,大四公迁石城李坑段,大五公裔孙迁乌石头、陶溪、丹阳、大埠等处。现蓝姓畲族共有八十六户五百七十三人。又据《雷氏五修家谱》载:“雷姓远祖宪公,望出冯翊,属冯翊郡,至今一百二十五世。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祖昺郎公由福建宁化迁江西石城石上里石坑(此支雷姓后裔早已外迁)。”又载:“雷常钦于清顺治甲申年(公元1644年)从宁化永丰黄柏源迁此(今小姑楸树潭)。”今雷姓畲族共七十九户四百三十九人。石城境内的蓝雷畲族均是一九八五年批准转为畲族族属的,他们均不是本地的土著先民,均系明、清时期从闽省迁入者,而且也属南迁的古代中原人。

石城县古为吴地,后接次为越楚之属地,汉划归江西雩都县辖,继属庐陵郡,再属南康郡,隋属宁都(虔化),五代属昭信军,南唐保大十一年,升石城场为县建置。自先秦至建县凡一千多年,石城离属辖治所近则一二百里,远则数百里,统治者鞭长莫及,实属王化难达之地。石邑境内山清水秀,宜垦地多,加上与闽省毗连,往来方便,宋以前石城人口较少且闭塞,故每逢乱世,总为避乱者栖身安居之乐土。从秦末开始,以及后来的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迁,甚至直至民国期间,石城这块地域上都在不断的接纳新的移民,同时也不断的外迁到邻省邻县去当“客户”。建县前的早期移民来到石城垦荒造田,劈山筑室,繁衍人口,很自然地也成了当地早期的“土著”。如《石城县丰山许氏九修族谱》中序言所述:“博士起家值唐季祚衰,弃官避乱石城之乌都陀。博士公生丈夫子三,仲及季就乌都陀附近或里许或三四里为土著,唯伯乔居丰山”。这些新来的土著与老土著畲民共同生活、生产,以至通婚,汉畲两族人们已经融为一体,畲民习俗大都被汉人同化。为了免受歧视,有的改为汉姓,借用望郡,逐渐失却了畲民固有的习俗,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

邑境人口流迁概况

据清乾隆乙丑《石城县志》载:“秦末刘瑶英,随父华家其上(指县城东南二公里处之琉璃山,笔者注)”。此刘氏父女是有名有姓的最早的见于文传的石城邑境居民。然究竟是属于自迁来的,抑是朝廷派往镇守岭南的五十万大军中的后裔或官员后裔,时过境迁,今已无法考证。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招致“五胡乱华”,史称“永嘉之乱”。晋朝廷迁都南京,举国上下一片恐惶纷乱,官民大批南迁。这次迁徙前后延续数百年,直至唐末。这次大迁徙中有一部分进入江西南部,有的定居石城境内。据《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族谱》载:“晋怀帝五年,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迁奔吴,避居豫章西山龙园梅井坪”。又载:“晋义熙八年壬子(公元四一二年),兄弟(指郑求安子孟达、孟远,笔者注)迁徙南康郡揭阳县石鼓逮速,今本邑长上里磜脑,与吴恭葆同居后移居南桥岭”。此郑、吴两姓之家应属第一批南迁中原汉人。隋代,邓姓在今岩岭邓家坑开基建村,后外迁。至唐、五代时期迁入者更多。唐末,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特别是黄巢起义之后,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兵燹战乱,促使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至五代时期,先后迁入石城境内居住的计有赖、胡、温、许、杜、廖、花、杨、鄢、洪、汤、金、联、雷、蓝、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朱祖振客家研究专题文集(4)在线全文阅读。

朱祖振客家研究专题文集(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0105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