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朱祖振客家研究专题文集(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罗、朱、王、毕、龚、熊、高等二十余姓移民。查《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族谱》,自东晋义熙八年郑孟兄弟迁磜脑,至唐大宗九年乙亥(公元八五五年)郑玉付迁江西宁都县西关,其间四百四十三年,郑氏裔孙七十六人,其中一人在广东曲江县做主簿未归,二人迁建昌,生平不明,余七十三人的妻族计有二十九姓氏。这些媳妇们绝大多数应是本地人,谱上注明只有一赖氏为江西省广昌县驿前人。这些女家姓氏亦应是石城境内的居民,这二十九姓中,有钱、袁、黄、李、曾、谢、张、周、方、陈、赵、白、连、蔡、黎、官等姓氏是新增的。又查《石邑坊郭里礼源胡氏族谱》,唐代胡氏裔孙妻族的姓氏中尚有巫、康、卢、冯、彭等数姓。按石城娶亲惯例以方圆一二十里为绝大多数,出县娶者为数极少。故这些郑、胡氏妻族亦理应为石邑居民。

这些进入石城境内居住的移民们择地建房,逐渐形成新的居民点。按八十年代初县地名普查资料统计,现有居民点中,属晋代建者仍保留五处,隋代建者一处,唐代建者四十处,五代建者八处,计五十五处。一千多年来,社会已历经沧桑之变,人口迁徙又何其频繁,作为居民点不断地新建、扩建、迁建,或者被废弃荒败而至湮没是常理之中的事。不难推断,当时实际的居民点远远要超过这个统计数字。

迁徙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理想的安身之地,故住无常居,不断漂流迁徙亦不见怪。这些迁徙户中始终定居石城的不到半数,多数是住了几月几年或数十年,甚至数代之后又继续往前搬迁,当然也有回迁原居的。自秦末至唐末五代期间,可知已外迁的姓氏有刘、余、邓、花、杨、鄢、洪、汤、何、金、联、李、雷、蓝、罗、严、朱、钱、袁、曾、谢、张、周、吴、方、陈、赵、白、连、蔡、黎、官、巫、康、卢、冯、彭等三十七余姓。现今县境内居住的刘、余、邓、杨、何、雷、蓝、罗、严、朱、钱、袁、曾、谢、张、周、吴、方、陈、赵、白、连、蔡、黎、官、巫、康、卢、冯、古、彭等姓氏居民,则是宋、元、明、清、民国和解放后新从各地迁过来的,而花、洪、汤、金、联等姓氏外迁后就再无同姓迁来江西省石城县定居了。

宋代是一个多事不安的朝代,特别是宋室南迁后,人心浮动,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了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并一直延续到元末明初之际。在这次大迁移中,宋代迁入石城县境内居住的有陈、邱、黄、吴、魏、邓、曾、姚、朱、巫、童、蔡、危、周、潘、白、何、刘、张、崔、谌、苏、钟、黎、万、郭、古、徐等二十余姓氏。至此,石城县现今的主要姓氏绝大部分已经迁入并定居 建村,人口密度显著增大。在迁入的姓氏中后来又外迁的有崔、谌、苏、钟、黎、万、郭、徐等姓氏。元代迁入石城县的姓氏有尹、谢、江、罗、雷、范、彭、揭、吉、杨、萧、李等十余姓。现存的居民点中,属宋代建的有九十五处,元代建的有六十五处。

明代,特别是明末江南很不太平。明末清初战事频繁,人口迁徙幅度很大,属于历史上第四次人口大迁移。清政权巩固以后,采取了一些奖励发展农业生产和人口发展的政策,也促使了人口大量流迁。清代道光《石城县志》载:“康熙五十二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三十六年载滋生人丁二千二百九十七丁、妇女五百五十四口,遵恩诏永不加赋(其妇女于乾隆十一年,人丁于乾隆三十七年先后奏文停止编审)”。又载:“自乾隆三十六年编审后见在人丁不啻数十倍”。这些政策的实行,促使了人口往宜于农业开发之地迁移。清代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石城县总人口为三千四百二十人,至道光元年(公元1820年),总人口上升为十八万四千九百五十九人,净增了五十多倍。这段时期,新迁入的有施、郭、孔、池、董、蒋、蓝、任、程、上官、余、卢、伊、硕、滕、沈、伍、林、包、姜、严、宋、饶、连、聂、容、柯、汪、邹、过、宁、赵、夏等三十余姓氏居

民。这些移民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从福建省迁入的,其中亦有小部分属倒流回迁。现存的居民点中属明代建的有五百零五处。

清代咸丰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在广西省金田村起义,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不久,又举兵西征北伐,短短几年时间,几乎大半个中国闹得沸沸扬扬,大江南北诸省战事纷起,为避兵乱,寻求安全之所,江南地区开始人口大迁徙,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第五次人口大迁移。江西石城对省、府、州治所来说均属边远川区,相对来说有如一座“避风港湾”,属可藏可进之地,故四方移民骤至,人口迅速膨胀,咸丰、同治年间,石城县在籍人口达到二十万余人,为建县以来的最高数,比一百多年以后的1985年的人口数还多一千余人,这段时期的新增姓氏有翁、阮、游等姓。清代二百余年间,石城县新建居民点达一千零九十一处,约占现今居民点总数的一半以上。

清末至解放前夕的四十年间,战事连年,社会亦很不安宁,近距离的人口迁徙仍然频繁不已,其间新增的姓氏有洪、丰、龙、宗、皮、俞、喻、梅、文、韩、官、鄢、曹、毛、章、方、匡、阎、闵、管、左、慕、向、况等二十余姓,又新增居民点一百余处。

从晋至清的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五次人口大迁徙,前后历经十五个世纪一千五百余年。纵观中国历史,古代战场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相对来说,南方较为安定,所以,历次人口大迁徙的主体流向均是由北向南,而其中的绝大多数是从中原——江西——广东——(小部分)海外的,流迁方式以举家群迁为主,逐段南移,沿途滞留。真正直抵南国者总在少数。这些长途跋涉的迁移者在长达数千公里的道路上留下了断断续续的足迹。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和沿途学会应用的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来了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原文化,和当地土著一道用辛勤的汗水和共同的智慧,创造了南国和整个客家地区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一支最优秀的特殊民系——客家民系,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关于石城客家民系形成的几点认识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二个世纪切不可能产生出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大的地理环境的孕育,一个小小的地理环境切不可能孕育和形成一个新的民系。一个小的地理环境,它所能产生的只是一个宗族或者形成一种浓厚的地情、乡情观念。客家民系的形成还需要相对的历史条件,即产生新的民系的社会环境,如战乱移民和治乱安民,这是两个最重要的也是相对的条件,缺一不可。客家民系在漫长的迁徙史中形成,也将永远在开拓和进取中发展和完善自我,使之更加适应新的世界潮流,愈加发挥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开发进步中的作用,客家民系的发展永无止境。

客家民系的形成既然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和需要一个相当大的地理环境,那么,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应该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纵观客家民系的形成历史,本人认为东晋初年至唐代中期为客家民系形成的第一阶段,即雏形阶段,主要形成地域在江西省鄱阳湖流域一带。唐末至宋末为客家民系形成的第二阶段,即早期客家民系阶段,主要形成地域在江西省宁都县、石城县、福建省宁化县、长汀县一带。自元至明代为客家民系形成的第三阶段,即客家民系的发育完善阶段,主要活动地域在广东省大埔县、梅县、兴宁县、五华县以及广西省、湖南省和四川省等地。自清代以后为客家民系发展的第四时期,即向海外延伸阶段,主要活动地域在海外的日本、美国、新加坡、泰国、老挝、越南、南洋群岛等国家和地区。

江西省石城县在整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还起到了中转站、滞留站和集结地的作用,它接纳了无数的南迁中原人。客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石城县是早期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石城是北民南迁途中最大的中转站之一

江西省石城县地处江西省东南部边陲,与邻省福建省仅一山之隔。从北到南,石城县有多条古道,多处隘口与闽省宁化、长汀相通,为江西省东南部进入福建的必经之地。江西省的九江市、南昌市、樟树、抚州市、南城县、南丰县等地的外销商品必经广昌县进入石城县,再由高田运往福建省宁化县安远司等地。江西省吉安地区和贡水流域各县欲往闽、粤,亦要途经石城县,而后入闽,再行赴粤。故石城县素有“闽粤通衢”之称。

中国历史上的五次中原汉人南迁(亦称北民南迁),其主体流向是过了长江以后大部分进入江西北部辶,部分再沿赣江南下,进入赣南。部分相次定居,部分经江西省宁都县、石城县进入闽、粤诸省。石城县是这些移民们从江西进入福建的必经之地,也是移民们在江西境内的最后一个停靠站和中转站。是否翻过武夷山东移福建,到了石城县后,必定要作最后的选择。由于种种原因,有的留下来了,有的却要继续前移,江西省石城县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转站。

地处边远而又具有多种优越条件的石城县,对“避乱”而来的南迁客来说,当然是一块天然的乐土,成了中原汉人南迁途中最大中转站或滞留之地。

一、石城县地处偏僻,且近乎闭塞,历代统治者鞭长莫及,正适移民们避乱安居; 二、古代石城县人口较少,宜垦地多,对移民们来说,可容量大;

三、石城县为赣江之源,河流众多,水运方便,陆路有多条古道与福建省相通,可谓水陆两便;

四、境内土地肥沃,水草丰盛,荒山草坡地多,宜于农牧; 五、石城县为纯移民地区,少排外性,易团结相处。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早自秦末起,就陆续有南移的中原汉人进入石城县境内居住。自隋唐而历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千千万万的移民们来到石城县。当然,作为早期的客家先民留下定居的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将继续迁移。根据现有资料,自秦末及唐末,共有五十四姓氏,后来又有十一姓氏全数外迁,当然,不全数外迁的姓氏那就不多了,只是多数迁徙者们未留下文字资料给后人。就其中的具体行踪,我们已无法考证清楚罢了。今天,我们只能从闽、粤尚存的谱牒资料中略知一二。

“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部分后裔迁居江西省石城县。唐僖宗时,温钢宝避黄巢乱,自江西省石城县移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 《温氏族谱》

“宋末乱世,由江西省石城县入福建省宁化县,后经福建省长汀县、上杭县,至广东省平远县、兴宁县、五华县、龙川县。” 《魏氏族谱》

“宋末,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由江西省南丰县,初迁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后徙广东省五华县,经江西省广昌县、石城县,至福建省宁化县,长汀县、上杭县、广东省平远县、兴宁县而达五华县。” 广东省兴宁县黄陂《曾氏族谱》

“宋末,由江西省宁都县,经石城县入福建省宁化县,长汀县、上杭县至永定县,入广东大埔县、梅县、兴宁县、五华县。” 广东省兴宁县《廖氏族谱》

“宋末,由安徽省阜阳县出发,由颍川渡长江至江西省湖口县,溯赣江,折东至宁都县,石城县,入福建省宁化县,经长汀县、上杭县至广东省梅县、大埔县、兴宁县、五华县、龙川县。” 《崇正同人系谱 陈氏》

石城县毕竟是边远山区,战乱年间可作避风港湾,而安全栖身,但在和平时期,北方的来客们就嫌闭塞和狭小了,甚至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故每逢战乱过后,又有大量的移民从石城境内迁走。石城县在南宋宝庆年间,男丁达到了三万六千七百四十六丁,总人口当在八万左右,但经元末明初的动乱以后,人口骤减,至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总人口数为一万六千七百五十六人,还不足宋末的四分之一。明代十三帝计二百七十六年,在石城县并无十分大的动乱,可说是相对的和平稳定时期,但明末石城的总人口数仅为六千三百三十人,还不到明初总人口数的五分之三。至清代顺治十三年,总人口只有三千四百二十人,不到宋末总人口数的二十分之一。既无大的战事,又无大的自然灾害或者瘟疫,其减少的人口实属外迁。而较多的是向福建方向迁徙,有的进而到达广东省梅县、五华县等地。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的革命活动促发了历史上的第五次人口大迁徙,石城县人口突然膨胀,比清代道光年间净增了四万多人口,总人口数达到二十二万八千零九十五人,比一百多年后的1985年的人口数还多出一千多人。但社会稍微安定后,人口又逐渐下降,至民国五年,时过半个世纪,总人口数只有十五万五千九百九十四人了,净减了七万多人。故石城这个地方,一般来说是“乱世迁进,安定迁出”,迁进迁出,岂不成了人口迁徙的中转站么?从已查清的部分姓氏迁徙路线来看,进入闽粤两省的客家先民大多数是走了石城县到宁化县、长汀县的这条通道。故江西省石城县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原汉人南迁途中的最大中转站了。

本文载《世界性中原客属南迁史 古今中外客属杰出人物标准评定研讨会专辑》香港新闻出版社印刷

石城方言的几个语法特点

(载《乡音传真情》——首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专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朱祖振客家研究专题文集(6)在线全文阅读。

朱祖振客家研究专题文集(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0105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