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 预习时,同学们已经把有关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画了出来,现在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样。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思考•练习2的句子可以帮我们的忙。 出示课件1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先指名读重点句,再问课文提了什么问题。
3.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联系《爬天都峰》理解犹豫的心情。
4.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1)指名读。 (2)老师范读。
老师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自己再把句子读一读,体会小男孩害怕、犹豫的心情。 (3)再指名读。
(4)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不乏勇敢,全班一起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五)重点句2、3、4
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然数他最勇敢,只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 2.小组讨论。 3.重点句2 (1)课件2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
(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刚才你们提了什么问题?找到什么答案?
(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他想掩饰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3)小结。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
46
为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在掩饰自己的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 4.重点句3 (1)出示课件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5.重点句4 (1)出示课件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2)哪个组要汇报?
(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更害怕,更痛苦,所以总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以竭力制止抽泣,掩饰自己的害怕。)
6.小结。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到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什么?他一次又一次地掩饰自己的害怕,又说明什么? 7.感情朗读。 (1)出示课件5
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然后把这几个重点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谁来读给大家听,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地方读出来。
(六)布置作业
回去把课文读熟,也可以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三、小结: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 有过害怕,甚至是非常害怕,你认为他可爱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四、板书设计:
18 她是我的朋友 啜泣 捂住 摇头 呜咽 掩盖 又摇头 哭泣 制止
五、教后记:
47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指导写字。
2.通过对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态、动作的句子的精读,体会他内心活动的变化,渗透无私奉献的友爱教育,同时学习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本课学习任务
1.由《狼牙山五壮士》的简单回顾,引入学习战争时期的另一个感人故事,揭示课题。 2.读读“阅读提示”,提出学习任务与要求。 ①略读课文,想想小男孩献血时是怎样想的?
②读读课文,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态、动作的句子,思考他内心活动有什么变化。 ③把你想到的与同学交流,再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二)略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主略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边交流,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满足学生即时求助需要。 (三)品读——揣摩内心活动变化 (四)交流自读情况与感受
1.交流一:你知道他献血时是怎么想的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这个环节教师不作深入的启发和讲解,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了解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重点品读作好铺垫。
2.交流二:把你画出的小男孩献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并简要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这个环节教师也不作深入的启发和讲解,而是让学生交流画出的句子有哪些,以及自己的体会是什么,了解学生对小男孩内心活动变化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重点品读作好铺垫。
(五)品读重点词句,揣摩小男孩内心活动的变化
1.出示导读题:
依照下面的例子,根据你所画的表现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语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然后与同学交流。例: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2.集中品读:联系第12自然段体会阮恒“沉默”是在犹豫,“颤抖”“放下去”是因为 对献血、对死亡很害怕,“又举起来”是要坚持献血。然后以朗读体味加深感悟:为 什么愿意这样做呢?小男孩是怎么说的呢?
3.小组讨论:“她是我的朋友”,阮恒这样说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你从这句话想到了
48
什么?体会小男孩为朋友愿意无私奉献的精神。
(六)有感情朗读,体会小男孩的内心变化与奉献精神
1.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选择一句或一段进行有感情朗读。 2.有感情朗读第5—14自然段。
三、小结:
回顾——升华文章思想感情
自由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再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四、板书设计:
18. 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 (奉献) 迫在眉睫 五、教后记:
失 献
小姑娘
血 血
19 七颗钻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
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2.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49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二)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三)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1)“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2)“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
是满满的。”
5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