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运行控制功能:DBMS对数据库运行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故障恢复和并发操作四方面实现的。数据安全性:就是防止未被授权者非法存取数据库。数据完整性:就是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
数据库的维护功能:这部分包括数据库数据初始装入、数据库转储、数据库重组及记载系统工作日志等功能。
3、简述关系数据库满足的3类完整性规则。 ①实体完整性约束条件
实体完整性约束要求关系中主码的任何属性都不能为空。这是数据库完整性的最基本的要求,因为主码唯一标识元组,如为空则不能为主码。 ②参照完整性约束条件
参照完整性约束是对关系间引用数据的一种限制,即在关系中的外键要么是所关联关系中的实际存在的元组,要么就为空值。 ③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是某一具体数据库的约束条件,是用户自己定义的某一具体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其中前两者约束条件由关系数据库系统自动支持。对后者,则由关系数据库系统提供完整性约束语言,用户利用该语言定义出约束条件。
4、简述E—R模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的规则。 答:基本要求参见教材P34—35(五个术语要素表达);P36第一段; 规则参见P36—P37规则1—规则4。
5、什么是拓扑结构?按拓扑结构分,网络有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优缺点?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图是指利用拓扑学把网络中通信线路和站点(计算机或设备)连接起来的几何排列形式。把网络单元看作是结点,把连接各接点的通信线路看作连线,采用拓扑学的观点看计算机网络,拓扑图形中的结点和连线的几何位臵就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形拓扑、总线拓扑、环形拓扑、树形拓扑、混合拓扑及网形拓扑。 星形拓扑的优点:①控制简单;②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③方便服务;缺点:①电缆长度和安装工作量可观;②中央节点负担较重,形成瓶颈;③各站点的分布处理能力较低。
总线拓扑的优点:①总线结构所需电缆数量少;②结构简单又是无源工作,有较高的可靠性;③易于扩充,增减用户方便。缺点:①传输距离有限,通信范围受到限制;②故障诊断和隔离困难;③分布式协议不保证信息及时传送,不具实时功能。站点必须是智能的,要有媒体访问控制功能,增加站点软件和硬件的开销。
环形拓扑的优点:①电缆长度短;②增减工作站时只需简单连接;③可用光纤。缺点:①节点故障会引起全网的故障;②故障难检测;③媒体访问协议都用令牌传递方式,在负载很轻时,信道利用率较低。
6、什么是客户机/服务器?其组成是什么?优点是什么?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将一个应用分为两个部分:前端(客户端)、后端(服务器)。所谓服务器是指提供客户机服务的逻辑系统,所谓客户机是指向服务器请求提供服务的逻辑系统。一般来说,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请求为其完成一部分工作;服务器则处理客户机的请求并返回结果。 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的主要优点有:
●模块化:客户机端和服务器端的分离,有利于系统的模块化和系统功能的划分; ●分布特性:客户机端和服务器端执行不同性质的任务,从而可分布于不同的计算机; ●可扩充性:客户机端及其功能的添加和更新都不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充分利用资源:某个具体应用中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划分仅针对这个应用而言,对于不同的任务,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角色可以互换;
●提高事务处理能力:任务的分解可充分利用到各种计算机的资源,减少了各种事务处理对服务器性能的要求,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无形中提高了事务处理的能力。另外,数据的一致性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下得到了保证;
●减轻网络负荷:由于客户机端承担部分数据处理工作,从而减少了网络上的数据传输; ●便于系统的维护和移植:客户机和服务器平台相对独立,系统便于维护,并易于移植;
7、因特网的入网方式有哪些?列举因特网上比较常见的服务及协议,以及这些协议的功能、特点? 答:因特网的接入方法①通过局域网接入,需要用户计算机、双绞线、网卡等设备②通过电话网拨号接入:需要用户计算机 电话线 调制解调器等设备。 8、简述企业网络建设的步骤及每个阶段的任务
企业网的建设分为规划分析、系统设计、工程实施、验收维护四个阶段。
规划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技术情况和资金情况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可行性分析。 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企业网“怎么做”的问题。 工程实施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书具体建设企业网.
验收维护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企业网建设完全按照系统设计书进行,并为企业网建成后的正常维护和高效运行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分析题
1、著名的数据管理专家威廉.德雷尔说过:“没有卓越的数据管理,酒没有成功高效的数据处理,更建立不起整个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试分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强调了数据定义和数据标准化是数据管理的前提;数据管理需要成功高效的数据处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关键。
由于数据定义不同,对问题分析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而言,数据管理和数据标准化都是基础性的工作。数据是一切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管理和标准化如果产生缺乏,将大大限制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因此,必须严格规划企业的数据基础。而要做好数据规划,必须懂得从数据源头确立整合的思想。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从数据资源开始进行整体规划,到数据源头去,从数据开始规划,而非从技术开始规划,是信息化建设回归本源的关键。
在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首先遇到了“数据处理危机”。美国学者威廉〃德雷尔指出,早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由于缺乏关于数据结构的设计和管理方面的科学方法,致使许多新的应用难以真正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应以数据为中心,数据是稳定的,而数据处理是多变的。如果做不好数据组织和数据管理,信息化应用只能是“表面文章”。
企业到底该有怎样的数据基础才能适应信息系统应用之树的生长呢?如北京有一家羊绒生产企业,多年来信息部门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对生产业务过程中的物料、产品进行编码。他们不厌其烦地按品种、按分类一个一个编,一套一套地理。虽然他们的ERP软件不是什么国内外的大品牌。但他们可以自豪的说,他们的应用是成功的。他们从多年闷头苦干的实践经验中总结的“秘诀”,就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十二分数据”不是只把书面资料简单数字化。威廉.德雷尔有句名言:“没有卓越的数据管理,就没有成功高效的数据处理,更建立不起整个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的核心,就是进行总体数据资源规划,通过对企业的基础数据的重新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才能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网上搜索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的应用实例。 (略)
3、举例说明计算机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举例(略)
有利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更快、更广、更丰富、更互动、更低成本。具体而言,地理方面计算机网络使商务交流不受地域的限制(更广);速度方面:计算机网络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将信息提供给远程的目标地点(更快);成本方面,计算机网络降低商务成本和通信成本(更低成本);战略意义方面,计算机网络支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不利的影响:企业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共享后,就给某些通晓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或法制观念淡薄的计算机操作人员网络存在着的虚拟性,网络管理的不规范性,给利用计算机犯罪或窃取企业内部机密提供了机会。同时,各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的十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和沟通会变的
越来越少,群体组织内部成员的联系将会变的不稳固。导致在网络上的思想和政治领域的斗争有了发展的条件,多元文化受到了强势文化的冲击,企业文化的特色被削弱从而失去竞争力。 一、简答题
1、信息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简要说明每一方面的含义。 信息系统的功能:
①信息采集 一是有目的地选取或抽取所需信息,二是正确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②信息存储 基本要求是:不丢失、不走样、不外泄、处理得当、使用方便。 ③信息加工 目的是得到更能反映本质或更符合用户需要的信息 ④信息传输 基本要求是:及时、准确、安全。
⑤信息提供 提供信息的主要形式为:各种计划、统计报表、报告文件; 2、简述MIS的综合结构。
MIS的综合结构分为三种:横向综合、纵向综合与纵横综合。横向综合,即把同一管理层次的各种职能综合在一起,使各层的处理一体化;纵向综合即把不同层次的管理业务按职能综合起来,构成一个个功能子系统;纵横综合即形成一个完全一体化的系统结构。
3、DSS的功能和特征是什么?简述DSS的基本组成及每个组成的功能。 DSS的功能是支持各种层次的人们进行决策。包括:
①提供决策所需的内源数据②提供决策所需的外源数据③提供与决策有关的各项活动的反馈信息④存储和管理各种决策模型⑤提供各种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和运筹学方法⑥具有对数据、模型、方法进行管理的功能⑦利用模型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⑧具有人机对话接口和图形加工、输出功能⑨支持分布式使用方式 DSS的特征:
①面向高层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够充分的问题②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储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具有较高的分析数据的能力③易于使用④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⑤支持但不是代替决策层制定决策。 DSS由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和人机对话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系统的功能是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分析;
模型库系统的功能包括①模型库与模型字典的定义、操作②模型的选择、建立、组合③模型的运行控制④数据库接口转换;
人机对话系统负责接收和检验用户的请求,协调数据库系统和模型库系统之间的通信,为决策者提供各种操作功能。
4、结合ERP的发展历史,简述MRP、MRPⅡ、ERP三者之间的关系。
归纳如下(参考):
ERP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基本MRP阶段、闭环MRP阶段、MRP-Ⅱ阶段及ERP的形成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MRP(物料需求计划)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采购管理和库存控制。其主要的功能是利用物料清单、库存数据和主生产计划计算物料的需求。
第二阶段:闭环MRP产生于70年代,在MRP的基础上,整合了粗能力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和采购,形成反馈,构成封闭的循环。闭环MRP的形成是在MRP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形成了“计划-执行-反馈-计划”的闭环系统,使系统具有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的平衡。是一种保证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的计划方法,解决了制造业所关心的缺件与超储的矛盾。
第三阶段:MRPIl(制造资源计划)产生于80年门,在闭环MRP的基础上,整合了财务、供销链管理和制造,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流程。MRPⅡ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有机的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使其协调发展,并充分的发挥作用。
第四阶段:ERP(企业资源计划)产生于90年代初,在MRPII的基础上,采用了更先进的IT技术,整合了整个供给、制造扣销售过程,并将系统延伸到供给商和客户。能够支持企业的全球运作,其应用领域域也扩展到金融、通信、零售和高科技等第三产业。 5、简述典型的ERP系统的主要功能。
ERP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生产控制(计划、制造)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财务部分分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大块。
①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主要是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它由总账、应收账、应付帐、现金、固定资产、多币制等部分构成。
②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 物流管理
①分销管理 销售的管理是从产品的销售计划开始,对其销售产品、销售地区、销售客户各种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并可对销售数量、金额、利润、绩效、客户服务做出全面的分析,
②库存控制 用来控制存储物料的数量,以保证稳定的物流支持正常的生产,但又最小限度的占用资本。它是一种相关的、动态的、及真实的库存控制系统。它能够结合、满足相关部门的需求,随时间变化动态地调整库存,精确的反映库存现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年电大企业信息管理形成性作业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