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的小镇,发展成为人口36万,城市化水平达到45%的城市,43
而2005年的目标则要成为在建成区中聚集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44 于是,本市、本省或其他省份的“农业人口”就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最直接的受益者。那么,按照实际上从事二、三产业又居住在城镇建成区内和其他建制镇上的人口计算,义乌市究竟有多少城镇人口呢?从统计资料中无从得知,因为没有这样的统计口径。在义乌市“五普”资料关于流动人口的分析中谈到几个数字:
1.来自市外的人口有28万人;
2.从本市经济较为不发达的乡镇流出并在本市流动的人口有9万人。 按上述口径,这37万人中都应该已经成为城镇人口,他们基本上是来自于农村(仅有极少数人是来自本省和其他省份的城镇人口或“非农业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包括从本市、本省和他省的农村聚集而来的流动人口,再加上本市的13万非农业人口,所以义乌市目前实际上的城镇人口应该已经达到50万上下。这也就是城市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我们看重这个数字,是因为其是与国际上常用的统计口径接轨的。
义乌市集聚的城镇人口,无论他原来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不但在数量上变化显著,在质的方面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媒体报道:“发展意识使学习成为需要。每当夜幕降临,在义乌城乡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纷纷来到各个学校或培训点,学习法律、管理、电脑、英语知识和务工基本技能。城区和集镇的30多所中小学校在节假日和晚上时间,为各种市民培训班所利用。义乌投资1亿多元建起了教育科技网,实现教育系统资源和市民的共享共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18万人参加各种业余培训。”45
媒体报道:“在互联网进入中国不久,义乌人已意识到只有拥有信息这一耳目,才能把致富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并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县级市因特网点。如今“商城信息”、“中华商埠”等五大商务网站让义乌与世界联为一体。目前,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次点击“中华商埠”网站,已接订单2800多笔,协议成交额达到3000万元。”46
媒体报道:“义乌市大陈镇举行第13届镇人大代表选举。引人注目的是,在80多名镇人大代表名额中,有7个是专门给外来人口代表的。??据最新统计,义乌目前外来人口已达41万人。如何保障外来人口的政治权益?义乌市人大把外
11
来人口的选举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外来人口被选为基层人大代表,可以促使他们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义乌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对当地政府提出建议、意见,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听取外来人口这一群体意见的良好途径。”47
㈡.对义乌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动的关系的数量分析
表1给出了义乌市各街道和镇的总人口数、本地人口的人数和比重、流动人口的人数和比重,根据这些数据,再联系各街道和镇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加以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很有趣的统计分析结果。
表1:义乌市各街道和镇的人口中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比重 街道或镇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16.2 5.2 4.1 6.4 2.7 3.5 3.8 2.0 5.4 6.5 4.4 工业总产值 (亿元) 44 18 48 13 25 6 12 11 5 24 20 总人口 (万人) 19.6 9.7 8.5 4.9 7.1 8.1 3.2 4.6 4.5 3.8 6.4 5.7 5.0 本地人口 人数(万人) 8.9 4.6 3.5 3.8 3.3 6.5 2.8 4.0 3.7 3.0 3.1 3.7 3.0 百分比 45.4% 47.4% 41.2% 77.6% 46.5% 80.2% 87.5% 87.0% 82.2% 78.9% 48.4% 64.9% 60.0% 流动人口 人数(万人) 10.7 5.1 5.0 1.1 3.8 1.6 0.4 0.6 0.8 0.8 3.3 2.0 2.0 百分比 54.6% 52.6% 58.8% 22.4% 53.5% 19.8% 12.5% 13.0% 17.8% 21.1% 51.6% 35.1% 40.0% 稠城街道 江东街道 稠江街道 后宅街道 北苑街道 佛 堂 镇 赤 岸 镇 义 亭 镇 上 溪 镇 城 西 镇 大 陈 镇 苏 溪 镇 廿三里镇 91.3 54.1 59.2% 37.2 40.7% 总 计 资料来源:义乌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义乌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义乌,义乌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2001年编印,第8—11页。义乌市统计局,《义乌统计年鉴·2001》,义乌,义乌市
1
统计局2001年编印,彩页6—18页及封底。
从表1中可以看到,各街道和镇按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来划分,以国民生产总值5亿元、工业总产值20亿元为划分标准,可以分成2个层次,第一层次,在划分标准以上的为稠江、稠城、北苑、大陈、苏溪、江东和佛堂等7个街道或镇;第二层次,在划分标准以下的为廿三里、后宅、义亭、上溪、赤岸和城西等6个街道或镇。如按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分,以流动人口的比重35%为划分标准,也可以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在划分标准以上的为稠江、稠城、北苑、江东、大陈、廿三里和苏溪等7个街道或镇,;第二层次,在划分标准以下
1
《义乌统计年鉴·2001》书中没有“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分地区的统计数字,表中所引的数字取自该年鉴的彩页和封底有关各街道和镇的介绍中,有的街道和镇没有列出国内生产总值或工业总产值,故有缺项。
12
的为后宅、上溪、佛堂、城西、义亭和赤岸等6个街道或镇。对比两种划分,在两个层次中,除了廿三里和佛堂两镇调换了一下位置以外,其他的街道和镇所处的位置都差不多。由此可见,流动人口的聚集显然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
表2:义乌市各街道和镇的流出和流入人口状况 街道或镇 流入人口 人数 (万人) 12.63 5.62 5.36 1.37 4.70 1.59 0.35 0.70 0.80 0.92 3.53 2.41 2.25 流出人口 人数 (万人) 1.82 0.76 0.68 0.97 0.22 1.39 1.05 1.25 1.18 0.78 0.73 0.91 1.05 流向本市其他街道或镇 人数(万人) 1.34 0.49 0.55 0.67 0.11 1.16 0.90 1.24 0.93 0.62 0.41 0.51 0.48 流向本省 其他县市 人数(万人) 0.10 0.05 0.06 0.07 0.03 0.12 0.10 0.12 0.12 0.06 0.06 0.08 0.07 流向省外 人数 (万人) 0.38 0.21 0.07 0.23 0.08 0.10 0.06 0.11 0.13 0.11 0.26 0.32 0.51 流入人口-流出人口 (万人) +10.81 +4.86 +4.68 +0.40 +4.48 +0.20 -0.70 -0.55 -0.38 +0.14 +2.80 +1.50 +1.20 稠城街道 江东街道 稠江街道 后宅街道 北苑街道 佛 堂 镇 赤 岸 镇 义 亭 镇 上 溪 镇 城 西 镇 大 陈 镇 苏 溪 镇 廿三里镇 42.18 12.80 9.19 1.05 2.56 总 计 +29.38 资料来源:义乌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义乌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义乌,义乌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2001年编印,第26—29页。
根据以上的数据,我们又可以把义乌市的各街道和镇分成4个层次:第一层次,流入人口大大超过流出人口,同时流出人口中流向省外的较多的——稠城、江东、稠江和北苑;第二层次,流出人口超过流出人口较多,同时流出人口中流向省外的更多的——大陈、苏溪和廿三里;第三层次,流出人口略微超出流出人口,流出人口主要在本市范围内的——后宅、城西和佛堂;第四层次,流出人口少于流入人口,同时流出人口主要在本市范围内的——赤岸、义亭和上溪。与表1中的经济发展状况一比较,又是除了佛堂和廿三里需换位以外,表2中的第一、第二层次的街道或镇正是表1中的第一层次,第三、第四层次的街道或镇正是表1中的第二层次。
可惜手中没有关于来自外省市的28万流动人口的详细数字,不然,我们一定可以获得更有趣的信息。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动社会流动的原动力。“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活跃的市场正在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经济越发展的地方,聚集的劳动力
13
资源就越多;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外出的劳动力就越多。同时,经济发达的地方,也有人在流动,他们主要是到省外去开辟市场。有意思的是,表2告诉我们,发展最快的地区,出省的人不是最多的,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可以在家里当老板了。而出省的人最多的,是发展程度其次的地区,可能是因为他们原始积累还不够,还需要在外地进行拼搏的缘故。
以上有关义乌市社会经济发展与流动人口的比重以及流量和流向的数量分析,展示出一幅中国农民自发产生的,力求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行动的壮丽画卷。但是,我们的社会对此仍嫌关心不够,反而是时常将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人为地边缘化,由此而导致了诸多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剥夺与社会排斥。这正是我们这个报告要提请全社会密切关注的。
㈢.义乌市的试点实践
早在1991年,劳动部、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提出了进行城乡统筹就业管理的意见。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劳动力市场。根据这个精神,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委等七部委于2000年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先进行试点,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途径,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真正融合,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义乌市于2001年被国家列入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地区。此前,义乌市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两个方面先行一步的探索为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义乌市人民政府分别印发了《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若干规定(试行)》[49]48
和《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加快人口集聚的实施意见》两个通知。2001年,政府办公室又颁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工作的通知》。以上述三个文件的精神和工作实践为基础,义乌市人事劳动局草拟了《义乌市城乡统筹就业试行办法》。
其实,早在2000年初,义乌市制定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若干规定(试行)》的文件中就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推
14
进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二、三产业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稳定企业职工队伍,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这份政策文件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措施有两条:一是把全市的乡镇分成3档,分别以本乡镇的企业年平均用工总数的20%(第一档)、30%(第二档)和输出本乡镇的农村劳动力10%(第三档)作为乡镇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基数。二是对企业设立创造就业岗位奖,鼓励使用本地劳动力。
在2001年初印发的《义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工作的通知》中,总结了上一年的工作:“由于措施落实、考核到位、督查有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0年实际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净增量),使义乌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总数达到135000万人。在这份文件中,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必然要求。城市化是城镇在空间数量上增多、规模上扩大、功能上提高的过程,也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在2001年题为《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加快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的试点工作汇报中谈到:先后有1100多家企业推出了15000个就业岗位,全市已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在这份文件中谈到了义乌市制定城乡统筹就业政策的主要思路,比起前两个文件,这个思路目标更明确,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就业制度,体现充分就业、平等就业的原则。服务服从于发展现代化商贸名城这一大局,推进城市化进程,推进‘本地人口城镇化,外来人口本地化’,加快义乌人才、人口集聚。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全面取消对劳动者就业的各种限制,变户籍门坎为素质门坎。切实解决进城劳动者的住房和子女入学问题,使劳动者享有平等购房和购房贷款的权利,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积极推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就业。”
2002年初,义乌市初步制定了《义乌市城乡统筹就业试行办法》(以下称《试行办法》),这是一份颇有前瞻性的文件。从指导思想看:“坚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打破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城乡统筹就业 打破二元的突破口(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