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在这一技术帮助之下,他得以完全破译遗传密码。
哈尔·葛宾·科拉纳(Har Gobind Khorana,1922年1月9日-2011年11月9日)是一位出生于印度的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他在1968年,因为解出了遗传密码,而与罗伯特·威廉·霍利(Robert W. Holley)以及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在拉合尔的旁遮普大学学习,后入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1951年予剑桥从亚历山大·罗伯兹·托德开始研究核酸,后曾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授及搞研究。后因研究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机制获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他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合成了精确结构已知的核酸分子。所合成的核酸分子加入适当的物质中便可合成蛋白质。将这些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加以比较,便可知蛋白质中各部分的“密码”位于核酸的哪一片断。1970年他首次人工复制成酵母基因。
罗伯特·W·霍利(Dr Robert W. Holley,1922年1月28日-1993年2月11日)是一位美国生物化学家,出生于伊利诺伊州。曾获得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原因是阐明了连结丙氨酸与DNA的tRNA。共同获奖人还有哈尔·葛宾·科拉纳(Har Gobind Khorana)及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
阿弗雷德·赫希(Alfred Day Hershey,1908年12月4日-1997年5月22日)是一位美国细菌学家与遗传学家,出生于密西根州。1940年,他与萨尔瓦多·卢瑞亚(Salvador Luria)以及马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ück),发现当两种品系的病毒同时感染同一只细菌时,这些病毒可能会因此交换遗传讯息。到了1952年,他与马沙·蔡斯所进行了一项实验,证明了DNA为遗传物质。1969年,赫希、卢瑞亚与德尔布吕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萨尔瓦多·爱德华·卢瑞亚(Salvador Edward Luria,1912年8月13日-1991年2月6日)是一位出生于意大利的美国微生物学家。与马克斯·德尔布吕克以及阿弗雷德·赫希,因为关于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而共同获得了196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1906~1981),德裔美籍生物学家,他与美国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德?德?赫希(Alfred Day Hershey)以及萨尔瓦多?爱德华?鲁利亚(Salvador Edward Luria)共同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德尔布吕克是研究噬菌体(bacteriophages)(攻击细菌的病毒)的先驱,因而获得这一奖项。这一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以噬菌体的遗传机能为重点。德尔布吕克的研究引导其他科学家发现构成活生物体细胞内基因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和重要性。一些一流大学和相对较小的大学都授予了德尔布吕克荣誉学位。他还荣获了一批权威性的科学奖,包括1964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发的金伯遗传学奖(Kimber Genetics Award)。他还是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皇家丹麦研究院(Royal Danish Academy)、伦敦皇家协会(Royal Society of London)和法国科学院(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的会员。德尔布吕克是从物理学转向生物学的著名人物,他以物理学为基础来研究生命现象的思想,刺激了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写下了一本影响后世深远的著作《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这本书影响了佛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和莫里斯·威尔金斯等人对DNA的研究。
伯纳德·卡茨爵士(Sir Bernard Katz,1911年3月26日-2003年4月20日,德国出生的生物物理学家,后加入英国国籍,他以研究神经生物化学而著名。1934年荣获莱比锡大学医学学位,1939年获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在澳大科亚悉尼医院工作。1952年在大学学院任生物物理系教授及系主任。卡茨研究了神经介质从神经末稍释放的机制,因此与乌尔夫·冯·奥伊勒、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一起获得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与同事们在关于神经传导的化学方面有许多发现,包括发现钙离子在促进神经介质的释放方面的作用。这些物质以不定的间隔持续地释放等,在科研上做出了贡献。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Julius Axelrod,1912年5月30日-2004年12月29日),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神经学领域著名科学家,研究神经细胞递质等。他因鉴定一种抑制神经冲动的酶而和英国的伯纳德·卡茨、瑞典的乌尔夫·冯奥伊勒共获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3年毕业获得生物和化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得纽约大学化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得华盛顿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还曾获芝加哥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心理生理学会、美国药理与实验治疗学会、美国生物化学会、德国药理学会会员。奥塞勒发现了去甲肾上腺素,他在此基础上发现,分离并命名了能灭活去甲肾上腺素的酶。该酶能对抗某些亲精神药的作用,亦能用于研究高血压和精神分裂症。正是这一成果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抗抑郁症药物。“他在药理学领域作出了非凡贡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主任所罗门·斯奈德如是评价阿克塞尔罗德。
乌尔夫·斯万特·冯·奥伊勒(Ulf Svante von Euler,1905年2月7日-1983年3月9日),瑞典生理学家和药理学家。他与伯纳德·卡茨、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一起获得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埃鲁·威尔伯·萨瑟兰(Earl Wilbur Sutherland Jr.,1915年11月19日-1974年3月9日)是一位美国生理学家,出生于堪萨斯州,于1971年因为关于荷尔蒙,尤其是肾上腺素作用机制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德尼·罗伯特·波特 Rodney Robert Porter,1917年10月8日-1985年9月7日 是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出生于兰开夏郡。由于对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而于1972年与杰拉尔德·埃德尔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1929年7月1日-)是一位美国生物学家。由于关于免疫系统的研究,而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尼可拉斯·“尼可”·丁伯根(Nikolaas \,1907年4月15日—1988年12月21日)是一位荷兰动物行为学家与鸟类学家。1973年他与卡尔·冯·弗利、康拉德·洛伦兹因为在动物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康拉德·柴卡里阿斯·洛伦兹奥地利比较心理学家,动物习性学的创始人,也是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逝于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阿尔登堡(Altenberg),是经典比较行为研究的代表人物。 在1949年以前他一直称该研究领域为“动物心理学”,即后来的本能理论。在德语地区,他被视为该理论的创始人。德国《明镜》周刊评论他是“动物精神的爱因斯坦”。1973年他和卡尔·冯·费舍尔和尼古拉斯·廷伯格共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他在个体和社会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卡尔·冯·弗里希骑士(Karl Ritter von Frisch,1886年11月20日-1982年6月12日),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与康拉德·洛伦兹、尼可拉斯·庭伯根共同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乔治·埃米尔·帕拉德(George Emil Palade,1912年11月19日-)是一位罗马尼亚出生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家。由于对细胞胞器功能与构造的研究,而与阿尔伯特·克劳德(Albert Claude)及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共同获得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René de Duve,1917年10月2日-)是一位细胞学家与生物化学家,出生于英国,是比利时移民的后裔。1920年与家人一起回到比利时。迪夫主要的研究领与在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他发现了细胞中的一些胞器,包括过氧化体(peroxisome)、与溶体(lysosome)。1974年,由于对细胞构造的研究,而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世界医学史(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