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一些相关研究,使其与佛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共同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艾伦·劳埃德·霍奇金爵士 (Sir Alan Lloyd Hodgkin,1914—1998) ,英国生理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因对神经细胞电兴奋的开创性研究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2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打算从事鸟类研究,稍后兴趣转向细胞生理学而对扁虫进行研究。后与安德鲁·F·赫胥黎(Andrew. F. Huxley)在英国普利茅斯海洋生物协会一起工作,探讨枪乌贼神经细胞巨型轴突上的电活动,最终因此而获诺贝尔奖。著述The Conduction Of The Nervous Impulse, The Ionic Basis Of Nervous Conduction
安德鲁·赫胥黎爵士,OM,FRS(Sir Andrew Fielding Huxley,1917年11月22日-2012年5月30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一位生理学家与生物物理学家,与艾伦·劳埃德·霍奇金共同研究神经的动作电位,两人因此与研究突触的约翰·卡鲁·埃克尔斯共同获得196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Sir John Carew Eccles,1903年1月27日-1997年5月2日,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逝世于瑞士洛迦诺),是一位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1963年因在突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康拉德·布洛赫(Konrad Emil Bloch,1912年1月21日-2000年10月15日),德国生物化学家, 196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36年转往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193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研究脂类,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1942年与D·里顿伯格一起发现: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可分30余步,而乙酸是基本原料。他与F·吕南因有关胆固醇及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发现而获1964年诺见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费奥多尔·吕嫩(Feodor Felix Konrad Lynen,1911年4月6日-1979年8月6日),一般翻译为吕南,德国生物化学家,196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3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还曾获弗赖堡大学名誉医学博士学位。研究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取得重要成果。研究过活性醋酸酯、异戊间二烯、碳酸氢盐的化学结构,阐明脂肪酸生物氧化作用和乙酰醋酸酯形成过程,弄清半胱氨酸、萜烯、橡胶、脂肪酸等在生物合成中涉及反应的复杂图象。吕南因脂肪酸生物合成研究成果,1964年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康拉德·布洛赫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吕南还曾获德国化学家协会、德国自然科学研究者协会、欧洲化学家与药物学家协会奖章。
方斯华·贾克柏(François Jacob,1920年6月17日-)是一位犹太裔法国生物学家,他与贾克·莫诺(Jacques Monod)发现了酶在原核生物转录作用调控中的角色,也就是后来所知的乳糖操纵组。两人与安德列·利沃夫(André Lwoff)共同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安德列·米歇·利沃夫(André Michel Lwoff,1902年5月8日-1994年9月30日)是一位法国微生物学家,利沃夫在19岁时就加入了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1932年完成PhD学位。1965年由于发现了某些病毒在感染细菌时的基因调控机制,而与方斯华·贾克柏及贾克·莫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贾克·莫诺(Jacques Lucien Monod,1910年2月9日-1976年5月31日)是一位法国生物学家,他与方斯华·贾克柏共同发现了蛋白质在转录作用中所扮演的调节角色,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乳糖操纵组,两人因此与安德列·利沃夫(André Lwoff)共同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他曾预测在基因讯息与蛋白质产物之间,具有mRNA分子作为中介者,此理论后来获得证实。
弗朗西斯·佩顿·劳斯(Francis Peyton Rous)是纽约市洛克菲勒研究所的内科医生和病毒学家。是一位美国生物学家,出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他发现了病毒在某些癌症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获得196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微生物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 学医医学院毕业。1966年因发现劳斯肿瘤病毒,被授予诺贝生理学医学奖。这种病毒至
今仍是癌研究中的重要实验材料。劳斯是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也是皇家医学会会员,丹麦皇家学会会员,挪威科学和文学院院士,魏思曼科学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巴黎医学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他也是约翰·斯科特奖章(1927)、皇家外科医学院的沃克奖(1942)、全国科学院科瓦连科奖章(1956)、美国肿瘤研究会杰出贡献奖、美国公共卫生协会拉斯卡奖(1958)、联合国癌症研究奖的获得者。1966年,他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也授予他保罗·埃里希·路德维希达姆施塔特奖。
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英语:Charles Brenton Huggins,1901年9月22日-1997年1月12日)是一位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国医学家与生理学家,主要研究前列腺癌。他发展以赫尔蒙控制癌细胞扩散的疗法,因而与裴顿·劳斯获得了196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乔治·沃尔德(George Wald,1906年11月18日—1997年4月12日),美国科学家,以其研究视网膜色素的作品闻名,1967年与霍尔登·凯弗·哈特兰(Haldan Keffer Hartline)和拉格纳·格拉尼特(Ragnar Granit)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成为研究员的乔治·沃尔德发现视网膜是由婎生素A组成的。他更进一步的实验显示当视紫质的色素暴露于光线下时,它会产生视蛋白及一种包含婎生素A的混合物。这说明婎生素A是视网膜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1950年代,沃尔德及他的同仁用化学方式将视网膜的色素抽出来。之后,他们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来量度色素的吸收光度。由于色素的吸收光度相当于其感光细胞能感觉到最活跃的波长,因此这实验显示出了眼睛能感觉到的波长的极限。可是由于视杆细胞构成了视网膜的大部分,因此沃尔德及他的同仁主要还是量度主要的感光色素--视紫质的吸收光度。后来,沃尔德得以使用一种称为吸收光度法的技术,直接从细胞量度其吸收光度,而不用抽取出其色素。这让沃尔德得以断定视锥细胞中的色素吸收光度。
拉格纳·亚瑟·格拉尼特(Ragnar Arthur Granit,1900年10月30日-1991年3月12日)是一位芬兰科学家,于1967年与乔治·沃尔德及霍尔登·凯弗·哈特兰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格兰尼特曾接受许多奖励,其中一些叙述如下:1926年Hans Cronstedt奖金;1947年瑞典医师学会大庆奖章;1957年斯德哥尔摩Anders Retsius金质奖章;1957年乌得勒支F.C.Donders奖章;1956年伦敦谢林顿纪念金质奖章;1969年布拉格浦肯也金质奖章。196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给了美国的哈特兰、沃尔德和瑞典的格拉尼特,以褒奖他们发现维生素A的视觉作用,眼的化学和生理视觉过程。
霍尔登·凯弗·哈特兰(Haldan Keffer Hartline,1903年12月22日-1983年3月17日)是一位美国生理学家,由于关于视觉的神经生理学机制的研究,而与拉格纳·格拉尼特及乔治·沃尔德共同获得了196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1927年4月10日-2010年1月15日)是一位美国生物化学家与遗传学家,因解出遗传密码而与罗伯特·W·霍利及哈尔·葛宾·科拉纳共同获得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来也研究神经科学与同位序列基因。尼伦伯格在1961年与他的学生 Matthaei 建立和完善了大肠杆菌的无细胞翻译系统,成功破译出前几个密码子。1964年,尼伦伯格又发明核糖体结合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世界医学史(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