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世界医学史(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达尼埃尔·博韦(Daniel Bovet,1907年3月23日-1992年4月8日)是一位瑞士裔的意大利药理学家。1957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在肌肉松弛方面的进展和首次合成抗组胺的成就。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George Wells Beadle,1903年10月22日-1989年6月9日),美国遗传学家。他与爱德华·劳里·塔特姆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奖的另一半授予了乔舒亚·莱德伯格。比德尔早期进行农作物种子胚胎的研究,以后进行遗传生化学的研究。他在斯坦福大学任生物学教授期间,和塔特姆教授一起共同研究面包红霉菌的营养问题,发现其成长发育需要维生素,并且观察到某些红霉菌的突然变异需要维生素B1或B5,因而他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概念应用于面包红霉菌,发现了基因能调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这一发现开创了遗传学的生化研究。由于他对生物遗传学的贡献,1958年他和塔特姆、利德伯格三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另外他还获得了国内外多项其他奖章和奖金。

爱德华·劳里·塔特姆(Edward Lawrie Tatum,1909年12月14日-1975年11月5日),美国遗传学家。他与乔治·韦尔斯·比德尔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奖的另一半授予了乔舒亚·莱德伯格。

乔舒亚·莱德伯格(英语:Joshua Lederberg,1925年5月23日-2008年2月2日),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学、人工智能和太空探索。因发现细菌遗传物质及基因重组现象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奖项的另一半授予了乔治·韦尔斯·比德尔和爱德华·劳里·塔特姆。194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学院,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进修医学,二年后转到耶鲁大学同塔特姆博士共同研究细菌基因,1962起任肯尼迪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1989年,他获得国家科学奖章。2002年莱德伯格得到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奖。 利德伯格主要是和塔特姆博士共同进行基因研究,取得了成果。他们共同对面包红霉菌及细菌的生化学形质的遗传学问题进行了研究。1946年他们应用大肠杆菌首先阐明了细菌、细胞结合引起有性生殖而证明了遗传因子的重组合现象。1953年又证明通过噬菌体遗传因子的一部分能引入传递遗传因子中。后来他又证明结构基因和起调节作用的基因之间的关系,对基因的分子结构起了重大作用。

1918年3月3日,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1918-2007)生于美国纽约市。1937年在纽约城市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41年在罗切斯特大 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42年进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从事研究工作。1947年,他组建了酶学研究室并任主任。1953~1959年,他应聘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任教授。1959年,他组建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并任教授至今。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活跃于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并于1965年当选为美国生物化学学会主席,但他的研究成果却对分子遗传学、基因克隆、基因测序、基因诊断以及基因组计划等现代遗传学的各个重大问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恩伯格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工作,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用实验证明DNA的复制并分离了复制所需的酶,这集中反映在他于1956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酶促合成》一文中,他因此于195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科恩伯格的主要专著有:《DNA合成》(1974);《DNA复制》(1980);《DNA复制-增补版》(1982);《DNA复制-第2版》(1992);《黄金螺旋:走进生物技术的探险之路》(1995)。1989年,他出版了自传《为了对酶的爱: 一个生物化学家的毕生探索之路》。

塞韦罗·奥乔亚·德阿尔沃诺斯(Severo Ochoa de Albornoz,1905年9月24日-1993年11月1日),西班牙裔美国生物化学,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923年,他进入马德里大学医学院,1929年,他以优秀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1942年,他在纽约大学医学院得到了研究的职位,并于1945年成为生物化学助理教授,1946年成为药理学教授,1954年成为生物化学教授,之后成为生物化学系主任。1956年他加入美国国籍,1959年,因在核糖核酸的合成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他继续研究蛋白质生物合成和核糖核酸复制,直到1985年。1979年,他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OM,AK,KBE(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1899年9月3日-1985年8月15日),澳大利亚微生物学家,主要研究免疫学。他在微生物研究上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它们的特点和复制以及在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他与彼得·梅达沃一起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99年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特拉拉尔贡。从杰隆学院毕业后进入墨尔本大学医学院深造,他于1924年在墨尔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在墨尔本医院进修二年。1926年赴英留学,1928年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在沃尔特伊丽莎医学研究所专注噬菌体和病毒的研究。在1944年到1965年期间担任研究所主任。同时任墨尔本大学医学讲座主任教授。他是英国皇家协会特别会员、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51年英国皇室授予他爵士勋位,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伯内特早期研究伤寒凝集反应问题,以后一度研究病毒,曾鉴定了A型流感病毒。最后着重研究了肌体免疫反应问题,他经过研究,否定了鲍林的“直接膜板学说”,提出了“间接膜板学说”。后来,他发现这种学说也有不完备之处,于是作了修正,提出了“无性细胞选择学说”迄今医学界对这一学说虽存在很大争论,但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将原来的免疫化学发展到近代生物学和免疫病理学的领域,贡献还是很大的。 另外他还获得了英国皇家奖章、葛布雷奖章等其它多种奖励。

彼得·梅达瓦(Peter Brian Medawar),阿拉伯裔英国人,1915年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父亲是一个黎巴嫩商人。中学毕业后他考到英国牛津大学附属的马格达伦学院念书,主攻动物学。1960年,梅达瓦因为对免疫学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模型为器官和组织移植的成功铺平了道路。梅达瓦是英国伯明翰大学(1947年至1951年)和伦敦大学学院(1951年至1962年)的动物学教授,伦敦国家医学研究院院长(1962至1971年),英国皇家学会实验医学教授(1977年至1983年),英国皇家研究生医学院院长(1981年至1987年)。他在1965年被封为爵士,在1981年获得了荣誉勋章。梅达沃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兴趣很广泛,包括歌剧和哲学。他的主要著作:《独特的个人》(1957);《男人的未来》(1959);《艺术可溶性》(1967);《希望取得进展》(1972);《生命科学》(1977);《冥王星的共和国》(1982)和自传《回忆录》(1986)等。

盖欧尔格·冯·贝凯希(Georg von Békésy,1899年6月3日-1972年6月13日),或翻译为格奥尔格·冯·贝凯西、贝凯希·哲尔吉(Békésy György),美籍匈牙利物理学家、生理学家。1961年,他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对哺乳动物听觉器官中耳蜗所发挥的功能的研究。贝凯西曾在几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工作过。他对听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制作了两个耳蜗模型和一些高灵敏度仪器,揭示了听觉过程,将不同类型的耳聋进行区分和采取准确的治疗方法。贝凯西发现声音是以一连串的波形沿基底膜传播,并在膜的不同部位达到最大振幅和低频声波的最大振幅部位接近耳蜗的末梢,高频声波的振幅部位接近入口或底部。并证明声调的响度取决于神经感受器的位置及涉及的感受器数量,从而确立了“行波学说”。1961年因发现内耳耳蜗部分分析和传送声音的物理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金。著作有1960年的《听觉实验》和1967年的《感觉的抑制》。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 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什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1962年,46岁的克里克同沃森、威尔金斯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后来,克里克又单独首次提出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即遗传密码的走向是:DNA→RNA→蛋白质。他在遗传密码的比例和翻译机制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詹姆斯.杜威.沃森,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生于美国芝加哥,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而获得一九六二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称谓DNA之父。美国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获博士学位后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噬菌体的研究,1955年去哈佛大学执教,在哈佛期间,主要从事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1968年起任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肿瘤方面的研究。1951~1953年在英国期间,他和英国生物学家F.H.C.克里克合作,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学说。这个学说不但阐明了DNA的基本结构,并且为一个DNA分子如何复制成两个结构相同DNA分子以及DNA怎样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说明。它被认为是生物科学中具有革命性的发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沃森和克里克及M.H.F.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双螺旋》等书。此外,他还获得了许多科学奖和不少大学的荣誉学位。

莫里斯·威尔金斯,CBE,FRS(英语: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1916年12月15日-2004年10月5日,出生于新西兰)是一位英国分子生物学家,专注于磷光、雷达、同位素分离与X光衍射等领域。其在伦敦国王学院期间解开了DNA分子结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世界医学史(6)在线全文阅读。

世界医学史(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525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