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赫尔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1899年1月12日-1965年10月12日),瑞士化学家。1939年秋,他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因此在1948年得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首次由非生理学家夺此殊荣。
。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1874年生于葡萄牙。 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毕业,1902年成为教授。 以后又任里斯本大学医学院教授。 基于脑前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假说,实施了脑白质切除法,为此获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Walter Rudolf Hess(瓦尔特·鲁道夫·赫斯) (1881年3月17日-1973年4月12日),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瑞士生理学家,生于弗劳恩费尔德。初为眼科医师,后转而研究生理学,对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兴趣。他用小电极刺激或破坏猫和狗脑的某些特定部位,发现自主功能的中心在脑底部——延髓、间脑,特别是下丘脑。他把每一种功能的控制中心定位得极为精确,只要刺激猫下丘脑的某一固定点,就能使猫表现出遇到狗时那样的行为模式。因发现大脑的某些部位在决定和协调内脏器官功能时所起的作用,而与埃加斯·莫尼兹共获194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著有《精神生物学》等。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Tadeusz Reichstein,1897年7月20日-1996年4月1日),波兰出生的瑞士化学家。由于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他与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菲利普·肖瓦特·亨奇共同获得了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Philip Showalter Hench,1896年2月28日-1965年3月30日),美国医生,1920年获得匹兹堡大学医学博士。由于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他与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共同获得了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Edward Calvin Kendall,1886年3月8日-1972年3月4日),美国化学家。由于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他与菲利普·肖瓦特·亨奇、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共同获得了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马克斯·泰累尔(Max Theiler,1899年1月30日-1972年8月11日),南非微生物学家。1951年由于发现黄热病疫苗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赛尔曼·A·瓦克斯曼(1888年7月22日-1973年8月16日),乌克兰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发现了链霉素和其他抗生素。瓦克斯曼首先将链霉素用于治疗肺结核病人。瓦克斯曼因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Fritz Albert Lipmann,1899年6月12日-1986年7月24日),生于德国的犹太裔美国籍生物化学家。由于发现辅酶A及其作为中间体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而获得195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托马斯·哈克尔·韦勒(Thomas Huckle Weller,1915年6月15日-)是一位美国病毒学家。1954年,他与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一同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实验环境下培育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成就。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英语: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1916年8月25日-2003年8月4日),是一名美国儿科专家和病毒学家。1954年,他与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托马斯·哈克尔·韦勒一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在分离与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上的重大成就。他曾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和哈佛大学。
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John Franklin Enders,1897年2月10日-1985年 9月8日)是一位美国医学家和诺贝尔奖持有者。恩德斯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西哈特福德,曾就读于诺亚·韦伯斯特学校与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的圣保罗学校。在1918年加入美国空军前,他曾短暂地在耶鲁大学就读。
1954年,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工作的恩德斯、托马斯·哈克尔·韦勒和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多种类型组织中培育生长的能力”。
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1903年7月6日-1982年8月15日)是一位瑞典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持有者。1903年出生于瑞典的林开宾。1921年进入卡罗琳斯克医科大学,1924年毕业后到法国巴黎的巴斯德细菌研究所进修细菌学。三个月后回到瑞典在医学科学研究所工作,193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担任卡罗琳斯克研究所的生化学讲师。1932年到乌普萨拉大学任医学生化学助理教授。1935年以后在卡罗琳斯克研究所和诺贝尔医学研究所扭任生化学研究部主任。此外他还担任了瑞典和不少外国医学和化学基金会、学会的委员或会员。将一生事业专注于酶的研究的特奥雷尔,在1955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在酶氧化方面的研究及其影响。他曾经是挪威诺贝尔学会的一名前任研究领袖,因此他也是第一位与学会有联系且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研究者。他的工作引导了抗利尿激素酶研究的前进,该酶能在肾脏中分解酒精。他的成就誉满全球,并因而被世界上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学位。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André Frédéric Cournand,1895年9月24日-1988年2月19日),法国医生和生理学家。他与沃纳·福斯曼和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因发明心脏导管术以及循环系统的病理学研究而获得195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4年开始学习医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到军队中服役,当了军医,大战结束后继续学医。1925年进入巴黎医院实习,1930年取得巴黎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留学,在贝尔毕优医院的哥伦比亚大学结核科作研究生,不久升为主任研究医师。此后决定定居美国,在这里与W·理查兹共同进行人体呼吸生理及病理学的研究工作达25年之久。他被聘为美、法及其他许多国家医药方面的学会的会员。国内及法、德、比、意等国一些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称号。曾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师和外科医生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由于发明和应用心导管术对循环系统病理的研究成果,他和W.理
查兹、W·福斯曼三人共同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生理学及医学奖金。另外他还获得了莱基昂·努尔勋章和其它一些医学学会的奖章
沃纳·福斯曼(Werner Forßmann,1904年8月29日出生于柏林,1979年6月1日逝世于邵蒲海姆)是一位德国医生,他可以说是心脏导管的发明人。1956年他与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和迪肯森·威廉·理查兹一起“为他们发明心脏导管术和发现循环系统的病态变化”而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福斯曼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读医学,福斯曼此后将他的重点转向泌尿学,在1930年代他曾是多个医院的高级医生。1954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首次为他在心脏学的贡献向他授予“莱布尼茨奖牌”。1956年他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他同时获奖的考南德和理查兹在阅读了他的自我实验后在他的技术上发展和精化了他的技术。1958年他在杜塞尔多夫的一所医院获得了主治医生的职位,1977年洪堡大学医科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1956年,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沃纳·福斯曼(德国),迪肯森·威廉·理查兹(美国),发明心脏导管术以及循环系统的病理学研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世界医学史(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