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化体系框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亚太微波会议以及《电子学报》审稿人;
硕士研究方向:射频识别技术(RFID)系统及器件设计,无线/移动系统中新型天线技术。 联系电话:62282900,办公地点:明光楼819,Email:xpli@bupt.edu.cn
张小频
男,博导,教授,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考入北京邮电大学读微波技术与电磁场理论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叶培大。8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读研究生期间及毕业后主要从事相干光通信系统研究,参加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和863项目。93年获教授职称。参与了光缆有线电视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并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97年去欧洲在斯德哥尔摩的爱立信公司(EricssonTelecomAB)从事光波分复用系统研发工作5个月后,转到慕尼黑的西门子半导体部(后独立为InfinionTechnology)从事高频集成电路系统仿真设计工作,参与极化环发射机芯片研发并获专利。2001年辞职后去美国麻州量子桥公司从事了约1年半时间的光波分复用系统研发工作。2004年回到北京邮电大学工作。学术特点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及丰富的系统开发经验。擅长数学理论分析、系统仿真、电路开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知识面较广并注重科研创新和使理论与实用相结合。硕士研究方向:相干光通信系统技术,频率合成器技术及应用,无线通信应用技术。
联系电话:6228-2205办公地点:教3-738
唐雄燕
男,工学博士,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1967年11月出生,198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94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光纤通信方向的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1996年至1997年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洪堡基金研究员。从1990年至1997年,主要从事高速光纤传输的研究工作,承担过国家―863‖及国家―八五‖攻关等多项科研任务。1998年至今,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同时,主要进行宽带通信网络及电信技术战略研究,历任北京市电信管理局科技处处长、北京市电信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网通集团企业发展部副总经理、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网通系统集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并为北京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信建设》杂志总编辑。在宽带通信、传输网与接入网、下一代网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主持过多项重大通信工程的技术工作。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多部。研究生的招生方向是宽带通信网,在研究生培养上将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研究生将参加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
(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65号实业大厦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100036) E–mail:tangxy@cnc-labs.com联系电话:10-68181180(办)
陈晓东
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兼职硕士生导师,现任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电子工程系教授,兼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电磁理论、天线设计和无线通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曾参加组织过数十个国际会议,并于2002年6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IEEE第9届国际电信会议上担任执行主席;2003年在4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IoP/IEE射频与人体互作用:机理、辐射及医疗应用国际研讨会上担任联合主席;2004年7月在英国举行的IEE超宽带无线系统国际研讨会上担任主席;并将于2007年在IEEE国际天线技术研讨会上担任主席。陈晓东教授现任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基金会评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聘海外评审专家。科研兴趣主要集中在天线设计、微波器件、混沌理论与应用、微波辐射的生物效应及无线通信等领域。在国际杂志和会议上共发表160多篇论文。
研究方向:天线、微波器件与射频电路。 联系电话:6228-2900办公地点:教三楼三层
邬贺铨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纤通信和数字通信网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曾连续三届担任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主持研究开发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研究项目包括ISDN、B-ISDN、SDH、DWDM、DXC等。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光纤传送网、宽带信息网、城域网、接入网和同步网等的技术与发展战略。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97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994年被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被授予邮电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计委、科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出的―八五‖攻关突出贡献表彰,1997年获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0年被科技部授予863计划十五周年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上百篇。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副主任、信息产业部邮电科技委顾问、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EEE高级会员,还在清华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只招博士生)
联系电话:62301358(联系人:林敏)
王洪博
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与王文博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无线通信电磁兼容。 联系电话:62282921办公地点:明光楼7层
韦乐平
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兼信息通信网络委员会主任和光通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兼北京研究院院长,已发表100余篇论文和8本著作,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只招博士生)
Email:weilepi@public.bta.net.cn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
张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路与系统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CWTS高级顾问,C3G总体组专家成员,国家863FUTURE计划项目总体组成员,WWRF远景委员会成员,信息产业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实验专家组成员,信息产业部移动与卫星专家咨询组成员,亚太通讯会议的常务委员,亚太通讯会议的常务委员。
张平教授曾经荣获邮电高等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奖、北京市1997年度优秀教师称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目前已申请18项国家专利,其中3项已经获得批准;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出版两本学术专著(《WCDMA移动通信系统》和《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WCDMA》)。
张平教授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3G和B3G无线通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及国内外企业合作科研项目近40项。其中―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获得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WCDMA基带处理单元的研制开发项目‖获得200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码分多址通信的新技术研究‖获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硕士研究方向: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
联系电话:62281388办公地点:教1-223
刘宝玲
副教授。长期从事电路基础理论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并参加过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研究方向: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
联系电话:62281388办公地点:教1-223
刘培植
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通信网络、数据通信、光通信、软交换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和通信与电路系统的教学工作。主持、参与并完成多项如―PCN试验网设备和成网的研究‖、―光纤宽带接入网技术研究‖、―基于千兆以太网的宽带无源光纤网络系统‖、―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两项产品获信息产业部科学进步奖。研究方向:宽带通信。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199信箱;邮政编码:100876; 联系电话:62281662,Email:liupz@bupt.edu.cn
纪阳
副教授,博士。200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和业务平台技术领域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第六框架项目以及与国内外运营商和制造商之间的横向科研项目。目前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
联系电话:62283522
陶小峰
工学博士,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第四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无线网络及系统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科研项目。国家863未来移动通信FuTURE计划TDD特别工作组组长,北京市2004-2007年科技新星。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1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目前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
联系电话:010-62283254
王莹
工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第四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无线网络性能分析及规划优化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华为科技基金项目及企业科研项目。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目前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
联系电话:010-62282107-207
张建华
副教授。2002年在德国的汉堡-哈堡科技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学院,获电路和系统工学博士学位。IEEE会员和IEICE会员,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调制,信道估计和同步,以及宽带信道的测量和建模等,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间合作项目等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硕士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
康桂霞
工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于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在德国(慕尼黑)西门子公司未来无线概念部从事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研究工作,现任职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对3G和B3G的物理层关键技术,包括多用户联合信道估计及联合检测,多载波传输,MIMO系统及空时编码,信道编译码,多址技术等有广泛的涉猎。参与3GPP及3GPP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长期演进的标准化工作。任2007年IEEEICC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及2007年IEEEWCNC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项目。出版英文专著一本,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专利6项。目前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
联系电话:010-62283553
杨大成
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电信工程学院无线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与移动通信相关的研究,博士和硕士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联系电话:62283153办公地点:明光楼921室
常永宇
女,副教授,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承担或参与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及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主编、参编著作八部。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联系电话:62283232办公地点:明光楼915室Email:yychang@bupt.edu.cn
王亚峰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3G和B3G无线通信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级和链路级仿真技术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承担或参与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及企业合作项目十余项,参与编写出版著作2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申请PCT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硕士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联系电话:62283232办公地点:明光楼915室Email:wangyf@bupt.edu.cn
张欣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作为主研人员或负责人参与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及企业合作项目十余项;参与编写出版著作五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联系电话:62283232办公地点:明光楼915室Email:xin.zhang@ieee.org
张智江
男,高级工程师,博士。中国联通技术部总经理,长期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联系电话:62283232办公地点:明光楼915室
啜钢
副教授,在读博士,北邮无线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通信理论,通信电路,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移动通信理论与系统实现、通信软件等。近年来在学报、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上学术论文;编写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材,啜钢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编写了―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教材,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编写了―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材,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参与编写了―cdma2000技术‖丛书,北邮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了‖Cdma20001x移动通信系统‖,杨大成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编写了―CDMA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啜钢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近几年来参加了国家863计划―九五‖期间重大研究项目(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基站收发信机子系统的研究开发)的开发研制工作,是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之一;并且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华为科技基金项目(移动通信中切换技术);另外,承担了北邮远程―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课件的研制开发工作,是项目负责人;2000.4~2000.6被聘为东方通信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参与研制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基站收发信机子系统的工作。2000年至今参与和领导研发了CDMA网络规划软件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北邮导师联系方式(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