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练习二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系统整理所学知识,沟通各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巩固图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边的关系以及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3、借助生活情境,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能整理知识形成网络。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图形的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给图形进行分类、进一步认识了各种三角形和四边形,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了解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现在请同学们系统地整理出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
2、揭题:接下来老师要检查同学们对这些知识是否已经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板书:练习二)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一)基础知识练习
1、出示教材第31页“练习二”第1题,提出要求:
(1)先把有直角的图形圈起来,再把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圈起来,最后把四边形圈起来。
(2)哪些图形被圈起来的次数最多?说明了什么?
2、出示教材第31页“练习二”第2题。 (1)观察图形,找出不一样的地方。
(2)想一想:哪种做法不容易变形?为什么? 3、出示教材第31页“练习二”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生交流。
①能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是哪个图形?可以怎么分? ②能分成两个钝角三角形的是哪个图形?可以怎么分?
③能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锐角三角形的是哪个图形?可以怎么分? (二)综合应用练习
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二”第5题。
(1)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是锐角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怎么计算?请同学们独立计算,完成填空。
(3)全班交流计算结果,说一说你是如何判断的。 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二”第7题。 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1)摆1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2)摆2个三角形要增加几根小棒?需要几根小棒? (3)摆3个三角形要再增加几根小棒?需要几根小棒? (4)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每多摆出一个三角形,需要增加2根小棒。 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二”第8题。 引导学生思考:
(1)一个三角形中没有钝角,可能有什么角?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2)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小棒能围成等腰三角形?
(3)①有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②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有直角,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课题:买文具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能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结果。 教学重点:能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结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一支铅笔0.3元,一块橡皮0.2元,一把尺子0.4元,一个转笔刀0.7元,铅笔比橡皮贵,尺子比转笔刀便宜??)
追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 (1)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 (2)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
3、过渡: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接下来咱们就一个个解决。(板书课题:买文具)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解决问题一。
1、课件出示问题: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进行同桌交流,学生汇报预测:
(1)一块橡皮需要0.2元,求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就是4块橡皮的价格相加,列式是:0.2+0.2+0.2+0.2。
(2)求4个0.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列式是:0.234。
引导学生思考:那么0.234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全班交流。
预设1:0.234表示4个0.2相加,即0.2+0.2+0.2+0.2=0.8(元)。 预设2:0.2元=2角,买4块橡皮就需要234=8(角),8角=0.8元,也就是:0.234=0.8(元)。
(二)解决问题二。
1、课件出示:笑笑是这样做的,你能看懂吗?
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汇报:一个正方形代表1元,平均
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元,一块橡皮0.2元,涂2份,4块橡皮就要涂8份,也就是0.8元。
2、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自由发言:0.2是2个0.1,4个0.2就是8个0.1,是0.8,所以0.234=0.8(元)。
(三)解决问题三。
1、课件出示问题: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思考:一把尺子需要0.4元,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就是求3个0.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0.433。
2、追问:那0.433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运用多种方法试着计算。 学生自主思考,再交流算法,汇报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生1:0.4元=4角,334=12(角),12角=1.2元,所以0.433=1.2(元)。 生2:0.4是4个0.1,3个0.4是12个0.1,是1.2。
升3:用画图法:取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代表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元,一把尺子0.4元,涂4份,3把尺子就要涂12份,也就是1.2元。
3、引导思考:0.234和0.433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相互补充交流,尝试说出小数乘法的意义。 (1)0.234表示求4个0.2的和是多少。 (2)0.433表示求3个0.4的和是多少。
师生共同小结: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1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涂一涂,算一算,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订正,说一说是如何涂色的:
一个正方形代表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元,一个卷笔刀0.7元,涂7份,4把尺子就要涂28份,也就是2.8元。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4题。
(1)以0.01310为例,说一说0.01310表示什么意义?应如何涂色?结果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两个乘法算式的涂色和填空,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说说涂色的结果。
3、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5题。 师提问:要求谁买菜用的钱应如何计算?
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先分别计算出两人买菜各用了多少钱,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香菜每千克3元,要求买0.6千克香菜需要多少元,就是求3的0.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330.6=1.8(元);白菜每千克0.8元,要求买2千克白菜需要多少元,就是求2个0.8是多少元,用乘法计算列式是0.832=1.6(元)。1.8元>1.6元,所以买香菜用的钱多。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课题:小数点搬家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际情境和直观模型,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计算有关的小数乘除法。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数字:88.8 8.88
引导学生看数字,并提问:这两个数看起来都差不多,都是由相同的数字组成的,那么,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因为小数点的位置不一样。
2、师揭题:看来,小数点的位置改变直接影响到小数大小的改变。那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版北师大版小学4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独家原创】(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