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质量要求,管理公司应制定详细的质量检查标准,并以此作为日常质量管理工作的准则,实行运营及维护期间的质量管控。
2、实行定期回访制度,管廊管理公司根据登记入廊管线产权单位进行定期回访和意见反馈,对管廊运行和维护期间存在的质量隐患和质量问题进行归类总结,针对性地指定预防和改进措施,并验证预防和改进效果,验证后的可实施性方案进行全面推广,杜绝类似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
3、汲取类似综合管廊的质量管理经验,加强学习和沟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能力。
4、设立投诉直线通道,在综合管廊显著位置设立投诉通道联系方式,由管廊管理公司上级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投诉绩效考核,加强对综合管廊质量管理力度。
4.2.2 信息技术应用
1、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完善各项数据库建设,实现管理信息现代化。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档次,堵塞管理漏洞。同时,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好公司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设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制定进出综合管廊管理制度,通过OA系统进行审批,在管廊内动火、作业、走访等均需行政审批,严格准入制。
规定进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及其配电站的所需的手续、钥匙的管理,旨在加强综合管廊各系统的管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1)对综合管廊的各入廊管线单位进入综合管廊内进行施工、专业维护,应提前按本制度规定填写申请表,经值班长签字确认后,在规定时间由管理维护人员开启相应的投料口门,如各租用户需延长工作时间,必须提前2个小时提出申请,经值班长签字确认后执行。
(2)进入综合管廊工作申请表内容包括:申请单位、负责人、安全员、联系电话、工作内容、工作位置(地段)、工作起止时间、安全保护措施,并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3)严格执行钥匙登记制度,原则上钥匙不外借,综合管廊的投料口门由值班管理人员开启和关闭。
~ 21 ~
(4)综合管廊日常管理公司根据综合管廊设备设施、各入廊管线单位的申请要求等实际情况,统一合理安排,对不符合综合管廊安全要求的申请,管理公司将不给予办理。
(5)综合管廊的入廊管线单位在综合管廊内进行施工、维护等工作,应做好防火等安全保护措施。如管廊管理公司发现施工存在安全隐患,管理公司有权要求各租用户停工整改,对发生安全事故的,上报上级部门进行处罚。
(6)入廊管线单位应做好对本单位及其它单位的成品和半成品保护,造成其他单位损失的,由事故造成者承担全部责任,包括经济损失、法律责任、安全责任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7)入廊管线单位如在综合管廊内涉及焊接等动火工作,应申请办理施工动火证,经批准后方可在指定区域和时间进行动火。
(8)施工完毕后,由管廊管理公司会同施工单位对施工地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施工垃圾的清理,对成品和半成品的保护,所安装(整改)的设备设施是否符合综合管廊的有关要求等。
3、利用BIM技术对建成的管廊结构、入廊管线进行日常维修方案模拟,制定准确无误的管线及结构维修维护方案,方便对症下药。
4、利用本公司成熟的施工经验技术,对关键部位及重要位置的渗漏部位进行修复与堵漏,弥补地下结构主体的渗漏缺陷。
4.2.3 引入专业公司运作
1、引入专业的具备管养维护经验的专业管理机构进行合作,进行现场技术咨询及指导服务。
2、配备专业的防水堵漏工程技术人员,对结构本体部分渗漏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4.2.4 建立运营管理与维护协同机制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专业管理维护,从时间顺序上划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前期管理、交接管理、运营管理(设备管理维护),前期管理主要集中在项目设想、可行性研究,分析和决策,此阶段工作主要由政府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一般意义上的维护管理主要在交接管理和运营管理。
1、交接管理
~ 22 ~
交接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工作:
(1)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协助政府方、项目公司、施工单位做好工程各系统的验收工作。通过对现场设备设施的检查和试验,参与设备的调试,参照设计图纸和有关规范要求,向政府方、项目公司及施工单位提供专业意见。
(2)根据综合管廊特殊的要求,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使制度切实可行,从岗位设置、岗位责任区、各岗位人员设置要求、技术措施、日常管理运行方式、设备的监视与检查的事项、事故处理原则、消除事故的顺序、事故预想及应急处理步骤、事故联系方法等多方面、多角度对各系统进行规划、设置,从而达到责任到位、责任明确、有章可循,处理事故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将事故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保障综合管廊安全、高效运行。
(3)做好设备建档工作。所有设备设施建立固定资产卡和设备技术档案,填写内容包括名称、型号规格、原值、重量、制造厂、出厂日期、安装时间、开始使用时间、主要技术性能、附属设备、出厂检验单位及装箱单、事故报告及事故分析处理结论、设备安装及隐蔽工程详细记录、安装后精度检验记录、试车记录、大修工程结论、技术改造及抢修记录、设备变动情况等。
(4)做好竣工图纸与实际情况的核查工作。通过核查,一方面完善图纸资料的准确性,为日后的运行维护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加深运营维护工作人员对各系统的了解和深化;第三方面,为指挥部和项目公司提供工程验收的专业意见。
(5)对综合管廊各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提供专业建议。运营管理机构从运营管理角度出发,以安全为准则,提出专业整改建议,完善系统。
(6)完善设备设施的标识和安全标识。包括对高压配电房的操作规程、安全警示牌、配电设备状态牌、各类阀门状态牌、警示牌、设备管线颜色等进行统一、规范和设置。
2、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综合管廊设备设施的管理维护:管理维护综合管廊的通风、照明、排水、消防、通讯、监控等设备设施,确保设备设施运行状态正常。
~ 23 ~
(2)综合管廊主体工程的管理维护:巡检观测管廊墙体的收敛、膨胀、位移、脱落、开裂、渗漏、霉变、沉降等状况,并制定相应的维护、维修、整改方案加以管理。
(3)综合管廊管线安全监督:监控管廊内各类管线的跑、冒、漏、滴、腐、压、爆等安全隐患,责成相关单位及时维修整改,预防并及时制止各类自然与人为破坏。
(4)综合管廊的应急管理:对综合管廊可能发生的火灾、水灾、塌方、有害气体、盗窃、破坏等事故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严格周密的应急管理制度、扎实持久的智能监控、训练有素的应急处理队伍、第一问责的快速反应机制、计划有序的综合处理演练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5)综合管廊的管线施工管理:综合管廊出入的审批与登记、投料口开启与封闭、管廊气体检测、安全防护措施与设施、管廊施工跟踪监督、管廊施工质量检测等。加强组织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6)综合管廊客户关系管理:建立综合管廊客户档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进行管廊意见调查、快速处理客户投诉、建立事故处理常规运作组织、协调客户之间工作配合关系、促进管廊使用信息沟通等。
(7)综合管廊的环境卫生管理:建立综合管廊生态系统,建立综合管廊管线日常清洁保洁制度,详细观测测量并记录管廊生态变化数据,加强四害消杀、防毒、防病、防传染、防污染,根据管廊生态环境变化采取科学措施并做相应调整。
3、移交接管工作程序
(1)熟悉了解,在尚未接受日常管理前,派出管廊运营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维修人员,对综合管廊各系统进行全面了解和熟悉,并参与各系统调试。
(2)成立验收小组。技术人员进驻现场,了解设备设施,熟悉构造、性能、水、电、气等管道线路的布置情况,电气设备及管道的安装情况,填写有关质量记录。包括:
①、移交接管验收遗留问题统计表; ②、公共配套设施接管验收表;
~ 24 ~
③、公共配套设施接管验收遗留问题统计表; ④、机电设备接管验收遗留问题统计表。
(3)设备资料的移交接管。接管管廊资料的验证及部分移交的资料。 (4)初步接收和试运行,在综合管廊投料口盖板、分支综合管廊已经封堵,监控系统、消防系统、供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通风系统已初步完成(尚未验收、整改),达到设计要求的基本功能,运营机构将接收初步日常管理,对进入综合管廊内的施工单位进行管理,同时要求各设备厂家和施工单位履行合同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各系统进行整改和验收。
(5)管廊验收程序。会同设计院、指挥部、开发建设公司、施工单位、设备设施厂家参与对管廊管线设备、公共设施设备等进行验收;对竣工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由验收小组填写各类遗留问题统计表,约定期限由移交责任单位整改,并商定时间复核;对管廊内物件无明显不全,符合检验标准要求的,确认验收;对发现的质量问题整理后报告开发建设单位,并要求承建商限期逐项返修,经开发建设单位验收解决;在保修期内,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由于建筑施工或产品制造上的缺陷时,报告开发建设单位检查核实后,由承建商负责处理。
(6)管廊接管验收项目。包括:管廊主体、支架、电气设备、照明灯具、排水系统、监控设备、消防设备、排风系统。
(7)工程遗留问题处理。在竣工验收和管廊营运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使用的建设材料不合格、设计无法达到使用的要求、保修无法解决的设计缺陷等方面内容,及时向项目公司公司汇报。完善配套工程,执行监督职能,指定专人作好协调工作。
4.3 运营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综合管廊运营管理办法,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综合管廊运营经验,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通过与政府方和入廊管线单位的共同协作,制定健全的、详细的运营维护管理制度,确定完善的维护管理办法,具体落实实施过程中的细则,确定日常运营工作和特殊工作的工作流程,做好运营维护过程中档案管理的工作,明确相应的奖罚机制。
由项目公司总工办制定维护综合管廊及附属设施详细的技术操作要求,严
~ 2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地下管廊运营维护及移交方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