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11–
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 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 “六艺”、“七艺”、教育学等
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或“生活课程”,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按照各种实践活动类型和特定活动方式设计的课程,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有不同的称谓,如:生活课程、经验课程、设计课程、随机课程等。教育实习、野外考察等。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 综合多方面知识、技能 社会课、科学课、教育实习等 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主要是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其作用效果是明显的。
隐性课程也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应。主要指学校教育环境(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和社会关系)有意无意的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隐性课程的特征:
(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2)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4)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5)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两种课程是递进、转换和互补的关系。 4、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统一自上而下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如义务阶段教育的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等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体现地方特色,与现实密切联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对于完善课程体系,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1、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1)1949—1952年 第一次课程改革 (2)1953—1957年 第二次课程改革 (3)1957—1965年 第三次课程改革 (4)1966—1976年 第四次课程改革 (5)1977—1980年 第五次课程改革
–12–
(6)1981—1985年 第六次课程改革 (7)1986—1996年 第七次课程改革 (8)1996至今 第八次课程改革 2、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好基础。
(2)历史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教学方式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教材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地位: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学的依据 作用:
(1)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3)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目标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3–
(4)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5)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特点:
(1)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新一轮课改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综合性、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课程结构进行改造。 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学科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融合,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综合。
4.具体课程设置: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高中课程由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两部分构成,具体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
(四)补充:新课程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1.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2.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 3.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 4.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