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多成功教改实验的共同特征。从实践上讲,学法指导的主要教学要点包括:
1.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它要求教师传授知识,不是停留在讲清楚知识上,而是在讲清知识基础上,揭示出规律,提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讲授的内容,同时要掌握教师讲授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教学过程要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它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这种学习上的自我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能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一方面把教法建立在研究学法和学情的基础上,以提高教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探索和选用先进的科学的教法中,引导学生掌握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实践证明,无论是脱离教法改革的学法指导,或是忽视学法指导的教法改革,都难于收到预期的效果。
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有: 1. 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这种教法以学生自己
的阅读实践为理论设计的基点,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三主”和“四式”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三主”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这一理论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外化为相对应教学结构模式即“四式”, 包括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10]。
2.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其操做方式为:
第一步,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
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
第三步,讨论: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
第四步,答疑:立足于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
第五步,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约需十分钟完成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第六步,自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得到及时强化[11]。
3.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 金华一中于1997年秋
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学案既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12]。
4.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了。“讲学稿”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它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的培养。“讲学稿”像一根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正
如该校校长陈康金所说的:“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释疑、巩固,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可以据此随时检查、指导和调控。”[13]除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外,讲学稿还是学生的练习册。东庐中学的教师除了“讲学稿”上的题目外,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对每份“讲学稿”教师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此外,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考评也紧紧围绕“讲学稿”。东庐中学测试或考试时,教师通常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进行复习,达到“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和装订,就成为很好的复习资料[14]。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按照我们实验的体会,这个转化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教读阶段。这是实验的起始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读懂,即阅读后弄清教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
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概括性和针对性,能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形式应多样,如表格式、填空式、问答式等。阅读思考题一般可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解释层次的问题、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自己提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已经由依赖阶段进入独立阶段了。而学生一旦进入独立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所以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联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