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显性学说的主要内容——等位基因之间的异质性(杂合性)产生杂种优势 (四) 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
1. 水稻的“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1) 雄性不育系
简称不育系:花粉败育,但是雌性可育的品系 (2) 雄性不育保持系
简称保持系,其与不育系杂交,其后代仍然保持雄性不育的品系 (3) 雄性不育恢复系
简称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其后代恢复雄性可育的品系 2. 水稻“三系”在生产中的应用
(1)不育系的繁殖: (不育系繁殖田):不育系×保持系 → 不育系 (2)杂交种子的制备: (制种田):不育系×恢复系 → 杂交一代(F1) (3)杂交水稻栽培: (生产田) 3. 水稻的光敏不育系——两系法
石明松(1973)发现“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具有在长日照周期诱导不育,短日照诱导可育的特点。 (五) 玉米的杂种优势利用 1. 玉米自交系的选育
2. 玉米杂交种的类别:单交种、双交种、三交种 三、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别:核不育型、质不育型、核质互作型 1、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 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 S 细胞质雄性可育基因 N 核雄性不育基因 rf rf
13
核雄性可育基因 Rf –
可育基因对不育基因是显性 2、不育系和保持系杂交 不育系 × 保持系 S(rf rf) ↓ N(rf rf) 不育系S(rf rf) 3、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
P 不育系 × 恢复系 S(rf rf) ↓ N(RfRf) F1 育性正常S(Rfrf)
↓
F2 育性正常 育性正常 雄性不育 1S(RfRf) 2S(Rfrf) 1S(rf rf)
第五部分 遗传平衡定律
一、基本概念:
1、群体(population):可以互相交配的许多个体集聚而成的集群 2、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e):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位所有等位基因的百分比 3、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e):群体中某种基因型占相关基因座所有基因型总数的百分比
4、遗传平衡(genetic equilibrium):群体中各种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在世代之间保持不变 5、基因库(gene pool):群体中全部个体含有的所有基因
二、遗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 在一个不发生突变、选择和迁移的无限大的随机交配群体中,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将一代一代地保持不变。 (一)群体遗传平衡的分析:
家兔某群体白色脂肪(YY)和黄色脂肪(yy)个体各占一半
亲 代 子 代
表型 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 白色 0.5 YY 0.5Y 0 y 0.25 YY(P) 0.25Y 0 y 0.50 Yy(H) 0.25Y 0.25y 黄色 0.5 yy 0 Y 0.5 y 0.25 yy (Q) 0 Y 0.25y 合计 1.0 0.5Y 0.5 y 1.00 0.50Y 0.50y
(p) (q) (二)遗传平衡群体的基本特性
1、群体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之间保持不变 2、遗传平衡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为: P(AA)= p(A)2 Q(aa) = q(a)2 H(Aa)= 2p(A)q(a)
即:(p+q)2 = p2 + 2pq + q2 = 1 P(AA) H(Aa) Q(aa)
3、一个(一对基因)非遗传平衡的群体,只要随机交配一 代,即可达到遗传平衡。 (三)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平衡
14
ABO血型的遗传平衡:
基因频率:p(IA)+q(IB)+r(i)=1
(p+q+ r)2 = p2 + q2 + r2 + 2pq + 2pr + 2qr = 1 IAIA IBIB ii IAIB IAi IBi A 血型的频率 = p2 + 2 pr B 血型的频率 = q2 + 2qr AB血型的频率= 2pq O 血型的频率 = r2
(四)X连锁基因的遗传平衡 1、群体的遗传分析
若群体中色盲基因c q=10﹪正常基因C p=90﹪,随机婚配 ♀ ♂0.90 C 0.10 c 1.00 Y 0.90 C 0.81CC 0.09Cc 0.90 CY 0.10 c 0.09Cc 0.01cc 0.10 cY 子代基因型频率是:
女性中 CC Cc cc 男性中 C c o.81 0.18 0.01 0.90 0.10 p2 2pq q2 p q 2 表现特点:
(1) 在女性中X连锁基因的基因型频率与常染色体遗传一样 在男性中X连锁基因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相同
(2)随机婚配群体中,女性纯合体频率是男性相应性状频率的平方 三、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
(一)在发生突变的情况下群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 u
野生型基因(p) ? 突变基因(q)
v HWE时, pu = qv
(1-q)u = qv, u-qu = qv, q = u /(u+v)
若 u=10-4 , v=10-5 , 则q=u /(u+v)=10/11 (二)在选择作用下群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 适合度(W):指某一基因型与其它基因型比较,能够存活并留下子裔的相对能力 选择系数(s):指在选择作用下降低的适合度,即 s = 1﹣W 1、选择对隐性纯合体不利:?q≈-sq2(1-q) 2、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p≈-sp(1-p)2 3、自然选择的实例——工业黑化 椒花蛾:浅灰色(c)<黑色(C)
1850年英国曼彻斯特首次发现黑色突变型,其比例不到1﹪,1898年增加到99﹪。4、选择的定向作用
(1)果蝇抗药性突变试验 (2)自然选择的定向作用
?果蝇抗药性突变试验结果证明:
(1)果蝇抗药性突变产生与药物的存在无关
15
(2)药物的存在只作为选择因素
果蝇抗药性突变产生是由于:不定变异→定向选择→定向进化 (三)在突变和选择作用下的群体平衡 ? sq2 (1-q ) = u (1-q ) sq2 = u
q2 = u/s, q =√u/s
例如,人类全色盲 q2 = 1/80 000,s = 0.5 那么 u = 0.5 ×1/80 000 = 6.25 ×10-6 (四)小群体中基因频率的变化——遗传漂变
随机遗传漂变 (random genetic drift):指由于群体较小和偶然事件而造成的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莱特效应 (Wright effect)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2015_夏令营_资料(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