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对经济发展、政治变革起巨大的反作用,但归根到底是第二位的。
76. 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回事。(×) 分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77. 意识也在运动,所以,运动可以离开物质。 (×)
分析 意识也在运动,但是,意识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反映。人脑是意识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78. 规律有好坏之分。 (×)
20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思路点拨:本题需要综合图表和文字材料的信息分析汽车消费增长的原因、影响以及对我们的启示。比如从材料一的表中可以看出汽车消费增长的原因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也可看到汽车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消费心理对消费的影响,以及汽车消费的消极影响,进而启示我们应坚持正确的消费观。
答案:(1)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3)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不应盲目排斥。(4)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3. 对漫画类材料的解读
漫画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标题、内容及说明性的文字。标题是一幅漫画的题眼,通过标题能够明确漫画反映的问题指向;漫画内容是漫画的主体,是由各种情景构成的整体,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事物的形状、结构、变化等;说明性文字是对画面情景的一种解释或提示。因此,在解答时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首先,读懂漫画的本意,这是正确解答漫画选择题的关键。第一,读准漫画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读准漫画标题可以透视整幅漫画的寓意,明确答题要点。第二,细察漫画主体。图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其中每个细节都对漫画寓意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第三,品味漫画文字。有些漫画,作者无法用图画语言来表达,所以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这些文字就是解读漫画寓意的“金钥匙”。其次,联系教材。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漫画画面,看看漫画的寓意与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原理相吻合,找准切合点。再次,理解题干,分析题肢,明确要求。
【典型例题3】 [2013·四川文综,7]观察下图,下列对漫画蕴涵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②真理如果超出其适用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③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46
④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路点拨:本题的题眼是漫画中的文字提示。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①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评价标准,即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错误;②说明了真理的条件性,符合题意;④涉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符合题意。
答案:D
二、从设问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的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考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对设问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情况如何,直接影响着选择题的选择和主观题答案的组织。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从设问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试题的考查意图。在复习备考中,要做到“三个明确”,以提升把握试题设问的能力。
1.明确设问中的行为主体
首先,明确整个高中阶段的行为主体有哪些:经济生活——政府、企业、公民(包括生产者、劳动者和消费者等),政治生活——公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等,文化生活——政府、公民和文化工作者;其次,根据以上行为主体的类别,把握具体题目对行为主体的限定,结合教材中对这一行为主体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题。
【典型例题4】 [2013·上海高考,4]民事诉讼法规定,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书、判决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公众可以查阅裁判文书有助于人民法院( )
A. 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司法公正 B. 增强公诉能力,保护公众权益 C. 提升侦查水平,确保办案质量 D. 提高立法水平,维护法律尊严
思路点拨:通过阅读设问可知,该题主体是人民法院,属于司法机关;本题强调公民查阅裁判书对人民法院有什么意义,A正确;B是就检察院而言,C就公安机关而言,D就立法机关而言,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2. 明确设问指向
不同的设问指向考查不同的解题能力,有的是单一性的设问,如是什么(体现了、说明了、表明了什么等)、为什么(分析原因、依据、影响、意义、作用等)、怎么办(分析措施);有的是复合型的设问,如谈认识(对某事的认识或看法、运用知识分析某事)、评析等。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设问带有一定的综合性,作答时要认真分析,既要分析设问指定的具体内容,又要注意设问的题型。
47
【典型例题5】 [2013·江苏单科,12]贸易摩擦增多是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贸易大国的伴生现象。2012年共有21个国家针对中国发起77起贸易调查,其中仅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金额就高达204亿美元。为了缓解此类贸易摩擦,我国可以 ( )
A.鼓励企业海外投资设厂 B.扩大进口以平衡贸易双方的利益 C.对外国相关产业采取贸易报复措施 D.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
思路点拨:通过阅读设问可以明确本题的设问指向是为缓解贸易摩擦,我国可以采取什么措施。A正确,让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海外投资设厂,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赢得同等的市场地位;B、C说法明显错误;D会增加政府负担,也违背了世贸规则,不选。
答案:A
3. 明确设问中的知识范围
政治试题在知识范围上的设置有两种类型:一是有着明确的知识范围限定,如请运用某模块、某专题、某知识体系、某具体知识点等。在作答时要全面回扣某模块、某专题、某知识体系、某具体知识点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组织答案;二是没有具体的知识范围,在作答时需要结合设问与背景材料的主体、关键语句等信息来判断分析知识范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2015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资料(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