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之时代先锋(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09-1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有一回赫畅发起了关于“百度知道”一系列设计的会议,由于准备仓促,会上很多讨论陷入僵局,李明远“挺身而出”,替他打破僵局,帮助他开完会议。“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这个人一定能做大事,他走到今天完全是意料之内的事情,”赫畅说,“虽然他的职位越来越高,但那更像是外部的东西,从人的层面,明远真是变化不多。”

在这十年中,亦师亦友的李彦宏是如何也无法绕开的名字。尽管李明远并不完全相信星座这回事,他还是把两人同是天蝎座作为一个参考——相像的思维逻辑、认真、关注细节,知道对方要什么,无需伪装。他说,“Robin对移动商业未来和本质的见解一针见血,百度需要坚定的执行者,我也乐于挑战,一切顺理成章。” 【适用主题】①正义;②机遇;③实力;④挑战。

【经典素材7】杨绛——通达至情的才华,生动大美的灵魂

人物评词: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她是丈夫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的文字情真意切,朴实无华,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正是她的坚韧、达观、平实、淡定的人生态度,成就了她的百岁人生,造就了她高贵、美丽而深刻的灵魂。人物简介: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1.为人低调

2014年7月17日,不喜热闹、恬淡宁静的杨绛先生平静地迎来了自己的103周岁生日。照顾了先生十几年的保姆吴阿姨日前表示,她接到很多为杨绛先生祝寿的电话,杨绛都嘱咐她:“谢谢人家的好意,都帮我挡了吧,实在是不好意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坐在家里的大书桌前,杨绛先生曾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了自己无声的心语。杨绛一直非常低调,有一年新作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对此,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的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的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她谢绝出席。

【适用主题】①低调为人;②淡泊名利;③拒绝诱惑;④坚守。 2.《围城》的诞生

上海沦陷时期,钱锺书先生被困,回不去联大。当时,杨绛写的《弄真成假》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钱锺书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锺书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收入便更少了。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锺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长篇,以维持家庭生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钱锺书写出一段,讲一段,钱锺书笑,杨绛也笑,这便是钱锺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围城》后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的诞生与杨绛对钱锺书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适用主题】①爱与担当;②理解与支持;③无私奉献。 3.最好的纪念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杨绛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锺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钱、杨两位先生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好读书”奖学金2001年9月建立以来,由钱锺书、杨绛作品出版收入积累的资金目前已近200万元。随着《钱锺书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诗纪事〉补正》(十二册)《围城》英文版、汉英对照本的陆续出版,基金总额将相当可观。杨绛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这些是杨绛先生对已逝亲人最好的纪念。

【适用主题】①坚强与豁达;②人间大爱、赤子之心;③爱与担当。

【经典素材8】陈寅恪——目盲志坚撰当代史诗,自信博学成清华奇观

人物评词:他游学欧美,没有拿一个学位,却被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他号称教授的教授,大师中的大师,被中外学人一致推崇;狂狷如刘文典,对他“十二万分的敬佩”;霸气如傅斯年,对他尊崇有加;他洁身自好,虚怀若谷,潜心治学,提携后进;晚年他眼盲、膑足,但依旧一心向学,只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人物简介:陈寅恪国学大师。江西义宁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

1.些许面包,度日图书馆

1902年,13岁的陈寅恪开始其16年的海外留学之旅,他先是以自费生身份到日本,留学4年后,因脚气发作,陈寅恪回国,日本留学生活画上句号。1918年7月,归国4年的陈寅恪再续留学之旅,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学与佛学。1921年一战结束后,再赴德国,进入柏林大学研究梵文。第二次留学德国期间,由江西省教育司公费资助,但因时局动荡,资助难有保障,生活着实困苦。陈寅恪三女儿陈美延回忆:“经济来源断绝,父亲仍坚持学习。每天一早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即去图书馆度过一天,常常整日没正式进餐。”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专为学术而学术,对硕士、博士学位并不在意。傅斯年欧洲7年求学,回国时只留下几本笔记。陈寅恪国外留学多年也是未拿半个学位,为读书而读书不用学位装点门面欺世盗名,直至现在仍是美谈。

【适用主题】①学问与学历;②困境中进取;③坚持;④学问广博。 2.“四不讲”

1925年左右,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有著名的“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他也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 【适用主题】①特立独行;②创新;③博学;④自信。 3.坚守民族大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之时代先锋(5)在线全文阅读。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之时代先锋(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gaokaogaozhong/14833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