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民基点开启学生的认识,用真实生活直面学生的认识需要,用生活说话,教育的信度当然无可质疑,教育的价值也就昭然若是。
2、 捕捉认识冲突
开放的品德学科教学使课堂呈现多极化的色彩,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理解都得以在课堂中呈现。
例如前面提到的“道士是否一个职业”的问题上,引发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形成认识的冲突,有的认为“是”有的则觉得“不是”。这就生成了一个教学的即时问题,需要教师把握并引导学习。老师请不同认识的两股学生分别站到教师的两边进行同组讨论,交流理由,然后再举行小小的辩论赛,激励学生在思维的对碰中调整自己的认识,在老师的介入讨论中改变倾向,形成认知的理性接受。
3、 扩展生活例证
在开放的课堂中,随时都可能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需要教师尊重的同时,扩展生活事例,为其佐证,以开拓课堂教学的可利用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层次。
例如,在进行《做学习的有心人》的课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学习不仅要有耐心和专心,还需要积极思考,要有钻研精神。虽然深入钻研与学习的耐心和专注本不分家,但在学生的认识世界里,细弱彼分,因而老师认可了他的观点,让学生来找到相关的实例进行证明。
通过与生活的对接和对话,扩展主题生活内容,寻找了许多可以佐证的事实,这既激发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和主体认识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主题内容的分化,加深活动体验。
生成源于开放,只有铺设学生主体活动的广阔空间,才能让学生在主题化内容的学习中闪现智慧之光,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促进生活品质的提高。
三、逾梁越柱,寻找生活的提升点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为学生更快地获得生活理解,提高道德修养的一门学科,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靠生活的简单对话是永远不够的。正如卢梭说的:“生活本身只是一种表象,关键的是他总是在表象背后藏着很大很大的一个哲理。”虽然这个“哲理”远比我们品德的要求深奥得多,但可以说明的是,道德品质的学习不是从生活表面捡拾的到的,我们有必要从中寻找可以提升的教学点。
1、 在探微中提升“情”的层次
情感是品德教学永远不舍的追求,因为它是品德形成中一个重要的媒介,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情感形成的规律,逐步把处于自我中心的情感内容,提升到以社会和生活为中心的理性情感层次。
比如学习《农产品的家园》一课,学生认识一些农产品,并且有一定的情感基础,或喜欢、或讨厌,也或是无所谓乎。情感产生的缘由也并不令人费解,常常是很直接的从原始需要出发而形成的。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农产品是怎么种植出来的”,“农产品是怎样改良和发展的”,“农业生产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促使学生认识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对辛勤工作的农民的敬意,激发学生对农业科技迅速发展的欣喜以及对农产品不断开发、不断丰富的无比喜悦之情等等。他们的情感有了明显的转移,层次也有的加深。同时也丰富情感,提升其理性价值。
再如,在《家人关怀我成长》的学习中,让学生参与关心爸爸妈妈的实践中,在为爸爸妈妈洗脚、梳头的实践中感受家人之间的关爱之情,其情怀也会在自然中提升。
2、在实践中挖深“感”的境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5)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