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再没有一个教师会怀疑生活对品德教学的重要,但课堂教学却不能是简单的生活引入和交流。品德的存在总是隐匿的,在那些“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小学生面前总显得那么惨淡。我们期望构筑一种完整的策略,让课堂与生活对接,让生活在课堂中提炼其品德的内涵,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教育价值,促使学生感悟生活,提高修养,激发对生活的责任和热情。
关键词:生活 生活资源 道德修养
望穿秋水,新课程终于实施了!
多少品德教师带着几许的激情和憧憬,高举着生活化的旗帜置身教学,渴望用自己蓄积已久的新理念去小试牛刀,编织理想的梦。然而一年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走向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中,虽然明显地感触到了那份新生的气象,但同时也采撷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片段。
片段一:在组织《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一教学活动中
老师:“请大家来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职业。”
学生:“有医生、护士、理发师……”
老师:“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职业。”
学生:“还有做道士的……”
老师:“道士也是职业吗?那些是搞封建迷信的人。”
(学生黯然)…… ……
片段二:在组织学习《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时,老师让大部分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特长之后,进行小结:“从大家的展示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材。”
学生:“老师,××同学他什么特长都没有,他都没东西可以展示呢?”
老师连忙示意:“不可以说这样不礼貌的话,他以后会有特长的。”
?? ……
片段三:在学习《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搜集了大量有关我们祖国行政区域的内容。
老师:“谁能说说你搜集到了什么,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我搜集到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大。”
老师:“对,我们拥有一个幅员辽阔的祖国。”
学生:“我们的祖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老师:“你真会查资料,了解了那么多知识。“
……
面对此景,我们质疑:
1、遭遇了,我们还要避讳吗?
“道士是职业吗?”“每个人真的都有那么明显的特长吗?”面对学生这些真实的生活感念、认识和疑问,教师是不是依然要避讳下去呢?这样做,是不是仍然在为“教科”而努力?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走向生活,要真实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需要,那么在遭遇活生生的生活问题后,我们就不可以隐讳其词,不可以让学生的疑团再留存下去,不可以让学生的认知在教师的简单判断下成为更大的疑团,累积着愈来愈迷惘。
2、知识化,这是生活全部吗?
搜集有关祖国行政区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中丰富知识,提高信息积累的能力,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了解祖国的区域众多,用搜集就可以达到目的吗?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34个一级行政区等等的知识和概念能代表学生对祖国的感受吗?认识祖国,其实他们就在南北温差上,从东西时差里,从寻常的生活里就已经感受到了。然而摒弃了学生固有的这些直接经验,而舍近取远,我们就不免要质疑:品德教学,还要苟且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学生的生活存在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