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4)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
他们用怎样的文具 |
|
|
他们看自己的学习 |
|
|
他们对我们的希望 |
|
|
通过这样的焦点引领,激起老人对过去生活的无限回味和感慨,在不自觉的讲述中引发对比,引发对孩子的主动教育和影响。而小学生也就在对老人过去学生生活的了解和交流中得到教育和启发,获取知识和情感上的共同反映。这才能真正实现与生活对接,实现在自我的生活中获得学习。
小马过河 对生活,学生能知道多少;对品德,学生又能感悟多少。对小学生而言,未知的世界还太宽广,何况即使经历了,他们的无意识状态下的生活又怎能给他们以启迪和发现呢?新课标下的品德教学最根本的改变就是让学生真正入足生活,在实践中感悟。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小马过河,以身使之。
例如《我们家乡在哪里》,学习有关认识家乡的主题,就需要让学生走近自己家乡的山水风土,甚至在家乡最高旷的地方俯瞰家乡,认识家乡地形地貌,了解家乡建设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家乡的壮美和繁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再如《走进市场》,就需要让学生真正走进市场里面,进行日常的市场贸易活动,在真实的交易中经历该经历的问题,在过程中思考和克服问题,吸取教训,从而也可以获得针对性的指导,得到最实用、最真实的生活教育。
二、慧眼识金,寻找课堂的生成点
个人的生活经历总是有限的,教师的预设也永远都不可能涵盖生活的全部。学生生活经验的贫乏也同样可能使课堂活动游离于生活之外。品德新课程关注课堂教学的即时资源,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本位生成。慧眼识金,才能突破教学“走教案”的瓶颈,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舞。
1、 直面生活误区
生活是复杂的,开放化的课堂教学生成几乎是不可预料的。在老师的固有意识里,预设外的问题形成常常会让自己手足无措,例如前面片段一中,学生提到“XX同学没有特长,是没用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似乎成为课堂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老师的教学预案,让老师痛之、恨之。
生活是多变的,课堂是随机的,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可生活的本位存在,就不应该拒绝问题的出现,更不应该避开问题的解决。出现预设之外的问题,更意味着学生教育的需要,这就需要老师立足为生活服务,珍视这些真实的问题情结,让这一石头激起课堂的千番重浪。老师就请学生来讨论:“没有上台表演是否表示他没有特长,是否表示他没有用呢?”在具体的对话中学生形成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请没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上台,请他们做一做自己会做的事情,比如写些文字,画个简单的图案,唱一首学过的歌。然后问大家:“难道他们没用吗?”在学生回答“有用”之后小结:“其实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做许多的事情,即使没有做得特别好,也并不影响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绝大多数的人就是靠着普通的本领,做着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他们应该更自信、自尊,何况他们还可能在许多我们没有发掘的领域里表现着自己的特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4)在线全文阅读。
《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