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探究学习是思品课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活动,它让学生能有更多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及能力的培养
(一)开放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来看,培养人的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中心。主体性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学说,它主要包括能动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前苏联著名教学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充分论述他的个性和谐发展思想时就特别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他说: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已的存在,不能在人类活动和成就中确立自已的地位性,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里成为主宰者,如果他没有感受到了自已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豪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的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有关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小学生的自我要求高于中学生,即越小的孩子越喜欢自已尝试着做事情,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让学生自已支配自已。
自学能力是在自学过程是形成和提高的,只有在自学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自觉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学是很多著名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魏书生的定向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总结)、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上海的八字教学法(谈谈、讲讲、议议、练练)等都强调学生自学,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从而强调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知识,发现规律,发现学法,发现做人的道理,乃至发现自已的人生。自学分为课前粗学、课堂精学、课后再学,三者不可分割,其中最精彩的是课堂精学。课堂上,学生一般有15~20分钟的自学时间。自学后,教师要求学生大声回报“我知道了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在第一个回报中,学生知道了文章记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还可能回报自己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等等。后两个回报是教学和自学的升华,旨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比如在教学《关心体贴父母》一文时,有一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身为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的陈毅同志为什么不花钱请保姆给病瘫在床的老母亲洗尿湿了的裤子,而要自己亲自去洗呢?”另一学生马上予以回答:“虽然他日理万机,但也有空余的时间,而孝敬父母乃中华之传统美德。”你看,只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学习的时间,且引导得法,他们虽小,但也能学,而且能学好。
正如陶行知所言,我们把创造作为教育的必然归宿,必需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嘴、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得到书本上没有而又比书本知识更丰富、更生动的知识。我们坚信活动课为儿童提供的广阔的创造天地,一定种出教育的理想之果。
(二)确定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发散性思维训练内容,符合儿童生活、学习的实际是发散性思维能力形成的保证,但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训练的结果,我们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从两个方面进行自主选题:一是从思品学科中直接选取或是思品学科内容的深化、延伸。当然,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他的主要任务,但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教材中提取一些问题,我认为是比较务实的,使学生将学到的成果加以巩固,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二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内容,或来自学生的一些提问,我们说生活是一切智慧灵感的源泉,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们选取了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在“联系实际”一环的教学中如:在教《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课时,我叫学生先闭上眼睛从后面到讲台上来拿一本书,然后让学生谈谈自身的感受,紧接着问:“假如你的眼睛失明了,你的生活会怎样?”像这样的问题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根据刚才的感受谈体会,感觉亲切,当然也就更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了,同时也让学生从自身感受来提高道德意识,形成深刻的道德认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探究性学习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