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时期的一个有趣现象是会激发本国国民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一些消费者会认为购买本国产品会挽救本国的经济,因而会倾向于购买本国的产品。同时,消费者理性在经济危机时期表现更加明显,目前我国消费者已经逐步建立起客观、理性的品牌观,盲目迷信国际品牌的倾向正在逐渐扭转,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认同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相比在性价比方面更具竞争力。然而,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并不是完全消失,而是转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一些二线产品的销量反而会上升。
我国的社区商业大多由早期的胡同商业自发形成,逐步发展演变成现代商业业态,虽然大量的国际连锁品牌开始抢占社区商业市场,但目前的社区商业仍旧以国内品牌为主。本质上,社区商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平民特征,在情感上更加符合消费者的民族情结,在品牌结构上也以普通品牌为主,所以社区商业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应擅于运用这些优势。
3.渠道偏好转变
消费者的购物频率增加,购物场所转向大众化终端。
经济危机下,消费者由于偏好低价格品牌,因而他们对购物地点的选择也将改变,逐渐转向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大众化终端。同时,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引起了价格比较行为,1973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3%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经常地购物,79.7%的消费者去批发商和折扣店购物的次数明显增加。而这一趋势在中国同样开始表现出来,一些位于城市中心的高档商场就不太受欢迎,人流量明显减少。
消费者渠道偏好转变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网上购物的兴起。这是因为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价格信息而乐于进行价格搜索,此外网络渠道相对低廉的价格也在经济危机时期吸引了部分消费者。企业需要思考在经济危机下减少渠道费用,进行渠道模式的创新,并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有效资源。
社区商业的业态形式一般以单体店、社区连锁店和消费合作社等为主,匹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产品品类组合,适应消费者对价格低廉的主要要求。因此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渠道偏好的转变,将增加对社区商业这种渠道形式的选择和消费。
虽然社区商业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机会,我们还应该看到,经济危机造成整体商业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改变,社区商业同样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风险。目前我国的社区商业经营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社区商业经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有待提高。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对性价比更加敏感,社区商业质量将会显著影响消费者对社区商业的偏好。
社区商业的应对之策
在这样特定的市场背景下,企业希望能够开拓新市场、满足新需求以提高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而消费者因恐慌造成信心缺失、降低了生活品质,社区商业企业应该如何利用经济危机背景和自身优势,带给消费者符合自身期望的价值、协助消费者走出危机的阴影呢?
1.保持高性价比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带给他们的经济利益,消费者在不同产品间进行比较,价格高度敏感。社区商业应重视价格因素对需求的调节作用,积极进行价格调整,保持较高的性价比。具体策略选择一般有三种形式:以相同价格提供更高质量产品;以较低价格提供相同质量产品;以较低价格提供较差质量产品。这三种策略各有利弊,但社区商业的需求和市场份额一般相对稳定,以和居民的长期稳定交易为主,很难大幅增加。这种情形适合选择以较低价格提供相同质量产品的策略,这种策略虽然意味着企业利润短期内会大幅下降,但却可能使社区商业保持甚至增加市场份额,保持社区商业企业的固定居民顾客。
社区商业企业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促销活动,如赠送优惠券、价格折扣等,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实惠,刺激其购买欲望。
2.加大必备型业种业态的投入
必备型业种业态的需求具有高度稳定性。基础性配套往往在社区商业的布局和设置时,不能完全通过市场行为进行配套与调节,但却是居民生活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菜市场、餐饮、理发、沐浴、维修、废品回收等。如果一些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对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无法准确把握,那么必备型业种业态不失为一个明智的投资方向,可以预期,这些商业业种的投资回报率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发生较大需求波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工作在经济危机中的社区商业(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