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家宏观调控取得实效,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和需求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整体经济结构得到了有利的调整;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加强。但经济生活中仍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如何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仍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因此回眸2006年**经济,共同探讨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尤为必要。
一、2006年消费市场回眸
分地区来看,呈现出城乡消费市场共同繁荣景象,市的消费品零售额为5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7%;县的消费品零售额为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为3.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7%。分区县看,**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7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的65%。
从行业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1%;餐饮行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1%;全年旅游收入突破7亿元大关,达到7.6亿元,同比增长61.3%,成为增速最快的行业。
从经济性质来看,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和优化投资环境,使全市民营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城乡市场、扩大就业、增加政府税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我市私营个体、外商及港澳台经济、股份制经济实现零售额51.2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39亿元,同比增长22.8%,增幅大大超过其它经济类型。
二、消费市场中的不和谐音符
——消费瓶颈。我市现在仍属中低收入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并不高,服务性消费的份额还很小,中产阶层形成缓慢,消费升级动力依然不足。
——消费增速。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5亿元,同比增长12.4%,而全省的增长速度为1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在全省排在倒数第一。
——消费环境。作为消费热点的汽车业,在**却“热”不起来。一是价格偏高;二是城市规划设计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及城市建设的基础还很薄弱,停车难,开车难已成“老大难”问题。在农村,电力、水源、交通、通讯仍是制约农村消费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诚信”仍然是消费市场的“软肋”。
——投资与消费。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把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助推器”,无疑加大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
——城乡市场。2006年县及县以下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首次超过城市,但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份额只有14%,比重依然偏小。
——物价。在经历了前几年物价低迷后,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5%,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9.3%。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3.1%。2006年1---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5.5%,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上涨17.5%。
——消费构成。食品消费仍然是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农村其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43.9%和53%,其他消费支出比例依然偏小。
三、影响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
(一)居民收入
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87元,同比上涨6.4%,而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同比上涨11.3%;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0元,同比上涨9.5%。在四川省开展城市住户调查的10个城市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排位由1997年的第一名下降到2006年的第四名,增长速度倒数第一。高于**收入的城市中,成都10394元,同比增长17.8%,绵阳8383元,同比上涨7.3%,泸洲8200元,同比上涨7.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工作市消费市场中的不和谐“音符”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