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QCM在口腔医学其他方面的应用进展
Westas等[28]首次使用QCM-D研究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在钛和纳米羟磷灰石表面实时黏附的情况,发现细胞覆盖水平能影响细胞附着和伸展行为,但细胞在钛和纳米结构羟磷灰石表面的反应并无差异。Connelly等[29]使用QCM构建釉质矿化模型——釉原蛋白吸附于羟磷灰石表面,探索釉原蛋白质磷酸化和溶液pH值影响。Cecchinato等[30]运用QCM-D研究二氧化钛介孔薄膜上镁的吸附和释放,发现从7nm的介孔薄膜局部释放较多的镁,可以明显促使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产生。Lima等[31]利用QCM和光声光谱法(photoacousticspectroscopy,PAS)实时监控光固化树脂的聚合反应动力学。为检测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过程中的端粒酶活性,Zhou等[32]开发了1种基于QCM的端粒伸长率测定的新方法。Elsom等[33]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H376)培养在石英传感器上,并且通过QCM检测上皮细胞对原位微球的反应。
3QCM技术展望
近年来,由于口腔医学的发展,对物质进行快速、实时、痕量的分析和监测要求越来越高,QCM技术还需不断完善,如何实现QCM与核酸分子杂交、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如何提高QCM的灵敏度,以及如何设计出更具选择性的新型探针。当然,QCM技术仍存在某些不足,除了电极质量变化能引起频率变化,温度及气压等因素也能影响频率的变化,如何降低QCM输出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或不受环境影响,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相信随着QCM技术日渐成熟,其将会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口腔医学研究领域。
第4篇:微重力环境下的航天口腔医学研究新进展
陈婧;程兴群;徐欣;周学东;李雨庆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西口腔医院(四川大学),成都610041
[摘要]航天口腔医学作为口腔医学与航天医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着眼于太空特殊环境中人类口腔相关疾病的研究。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步入新纪元,航天口腔医学也受到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航天口腔医学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微重力环境对颅颌面骨、牙源性干细胞、口腔微生物的影响,并对航天口腔医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口腔医学;航天医学;失重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能否适应太空环境的巨大挑战[1],随着空间站的建立,站内航天员长期面对着微重力、太空辐射以及密闭环境等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2]。如要在2030年实现火星计划,宇航员需经历至少36个月的太空飞行时间,面对日益延长的太空暴露时间需做好各种准备,以应对太空环境中各种可能疾病的发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NASA)提出了载人航天“人系统风险”,在人体健康和对抗措施方面包括:骨质丢失、心血管病变、环境卫生、免疫和感染、肌肉萎缩、感觉-运动适应及营养问题[3]。先前报道显示,包括牙周炎、龋病、口腔及牙组织的麻木疼痛、唾液腺导管结石及口腔癌在内的口腔疾病在微重力环境下更易发生[4-6]。这些疾病包含于“人系统风险”人体健康的所有7类问题之中。更有研究显示,日益延长的太空环境暴露将增加宇航员罹患口腔疾病的风险[7]。
本文通过回顾航天口腔医学的研究历史以及该领域的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对这个起源于传统口腔医学又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进行简要介绍。
1航天口腔医学的研究历史
航天口腔医学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诞生而诞生。第一部航天口腔医学指南于1957年由美国空军总务处编写出版。1962年,Mattoni和Sullivan发表的《宇航飞行任务中的清洁与个人卫生》表明,在载人航天起步之时,宇航员的口腔卫生情况就受到了重视。飞行员成为候选宇航员需要通过严格的牙科检查。由于当时的飞行时间较短,滞留食物残渣等刺激牙周造成的急性牙周炎被认为是最可能发生的疾病,而龋病这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则被认为是发生可能性极小的疾病。基于以上考虑并结合太空的特殊环境,口腔清洁用具(牙刷、无毒害可食用的牙膏以及便携式饮水机)被用于清除口腔内及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以预防牙周疾病的发生,而龋病主要通过饮食控制来加以预防[8]。1967年,航天飞行任务携带的牙科医药箱被研发[9],用以临时处理飞行任务中的紧急情况。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载人航天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以及天空实验室计划(SkylabMission)的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显示太空以及模拟太空环境可以导致口腔内特异性厌氧菌及链球菌的数量增加,蛋白总量增加,唾液流速加快,牙结石牙龈感染增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溶菌酶以及钠、镁离子含量降低[10-13]。然而,这些口腔内改变被认为是很微小的[13]或主要与宇航员飞行任务之前的口腔状况相关[12]。随着和平号空间站的成功发射,宇航员开始在太空环境中长时期停留,航天口腔医学也随之进一步的发展。学者[14-15]研究发现,长期太空飞行会增加龋病的发病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Malamuzh等[15-16]对长期太空任务及相关实验的候选人的健康检查条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2006年,Haigneré等[17]第一次评估了种植体对于太空微重力环境的适应性,其结果显示在微重力环境暴露6个月后种植体功能正常,种植体周围骨量保持稳定。迄今为止,对于宇航员口腔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仍仅仅依靠对候选人进行严苛的口腔检查以及飞行任务中宇航员利用牙科医药箱中的器械进行临时处理[6,18]。表1为既往飞行任务中出现的口腔疾病以及相关治疗情况。此外,执行飞行任务的宇航员还曾回忆过由于发射颠簸造成的填充材料以及牙冠脱落的口腔事件[18]。一些轶事资料也记载过宇航员在飞行过程中曾经历牙痛。
2微重力环境下的航天口腔医学研究新进展
近十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航天医学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投入到了航天口腔医学领域。更多的模拟实验证实微重力环境会带来牙周氧化应激增加[22]、可逆性牙痛、味觉改变及口腔干燥等问题[23],在模拟火星任务中,颞下颌关节紊乱发生率也有所提升[24]。此外,随着模拟微重力技术的不断成熟,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也不断开展。
2.1微重力环境对颅颌面骨的影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口腔医学的应用现状以及新进展论文(共4篇)(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