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入药部位的不同,可将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分为全草类药、根茎类药、叶及孢子类药、绵毛及鳞毛类药[3]。其中全草类药有皱边石杉、深绿卷柏、松叶蕨、书带蕨等77种,占药用蕨类植物总数的71.96%;根茎类药有紫萁、华南紫萁、里白、蜈蚣草等26种,占24.30 %;叶及孢子类药有石松、海金沙、瓦韦、石韦等8种;绵毛及鳞毛类药仅紫萁和金毛狗2种(少数种类兼有两种利用方式,统计时分别计入)(表2)。因此该区的药用蕨类植物以全草类药为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野外调查和资料查证表明,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丰富,共有36科58属107种(包括亚种和变种)。
数量统计表明,鳞毛蕨科、卷柏科、凤尾蕨科、金星蕨科、铁角蕨科、水龙骨科、木贼科、蹄盖蕨科8个科共包含60种药用蕨类,是该区药用蕨类植物的优势科。
研究结果表明,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多样、分布广泛。药用蕨类植物具有多种药用功能,根据药用部位,以全草类药最多;根据药用价值,以清热解毒药为主。本区的药用蕨类植物具有较大开发利用潜力。
4.2 建议调查表明,本区的药用蕨类资源除少数种类被民间用药采集外,大多数种类未被开采利用,如何将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知名企业太极集团在该保护区建有生药基地,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但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开发涉及甚少,未充分挖掘本地蕨类植物在中药市场上的利用潜力。建议:在开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加大药用蕨类植物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展药用蕨类植物医药生化方面的研究,筛选出具有明显疗效或特殊用途的种类,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新药开发提供理化基础,加强药用蕨类植物引种驯化研究,加快开发进程,为山区人民致富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加强资源利用的同时,政府部门和企业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好药用蕨类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严防毁林垦荒,并避免过度采收利用植物资源,制订合理的采收利用计划和科学开发方案,保障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先容,尚进,江波,等.大木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5):1837.
[2]孔宪需.四川植物志(第6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30.
[3]吴征镒,周太炎,肖培根,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15.
[4]谢宗万.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46.
[5]肖智.长白山区野生药用蕨类植物的调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47.
[6]张丽霞,马洁.西双版纳药用蕨类植物资源[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55.
[7]朱圣潮.凤阳山-百山祖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J].中药材,2003,26(4):246.
[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I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1.
[9]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生物生植物名录(第1批)[J].植物杂志,1999,5: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