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2.1 颈部囊性病变的超声显像结果 本文88例颈部囊性病变中,最后经手术与病理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38例(43.2%),鳃裂囊肿15例(17.0%),颈淋巴管瘤10例(11.4%),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25例(28.4%)。其中25例颈淋巴结囊性病变中,包括化脓性淋巴结炎7例,淋巴结核5例,淋巴结囊性转移13例。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超声定性诊断正确者82例,符合率为 93.2%。 未能准确定性者6例,其中1例淋巴结核误诊为淋巴结炎,1例甲状舌管囊肿因透声差误诊为淋巴结大,1例颈部淋巴结囊性转移瘤因囊壁结节太小而误诊为鳃裂囊肿,另3例未作定性诊断。
2.2 不同病理性质颈部囊性病变的大体超声表现
2.2.1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病人38例,囊肿位于前颈中线附近,其中舌骨下31例,舌骨上4例,舌骨水平位3例。大小为0.6 cm×0.7 cm~ 2.2 cm× 3.5 cm。大多数囊肿壁薄规则,囊内透声好,4例并发感染者囊壁略厚,且透声差。
2.2.2鳃裂囊肿 鳃裂囊肿病人15例,均为单侧发病,囊肿位于颈侧部、胸锁乳突肌上1/3的前缘附近。大小为1.1 cm×1.9 cm~2.7 cm×4.5 cm。单房状,壁薄规则,囊内透声好。
2.2.3颈淋巴管瘤 本文颈淋巴管瘤病人10例,均为单侧发病,囊性病变位于颈侧部、锁骨上,病变范围 3.3 cm× 4.0 cm~5.0 cm×10.0 cm。较大者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内呈多房状,部分囊腔透声较差。
2.2.4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 本组包括化脓性淋巴结炎7例、淋巴结结核5例及颈部淋巴结囊性转移瘤13例。7例颈部化脓性淋巴结炎病人8个淋巴结呈囊性增大,均位于上颈部或下颌下,为单侧发病。其中6例为单个淋巴结呈囊性增大;另1例为左侧颌下2个淋巴结呈囊性增大,且位置紧邻。上述淋巴结直径1.5~2.8 cm,包膜完整,但边界均较模糊。壁厚0.3 cm左右,且较均匀,无明显血流信号。囊液呈细密点状回声。5例淋巴结内可见2~4条较细分隔。5例颈淋巴结结核病人,多发囊性增大的淋巴结位于单侧或双侧中下颈部,其中单侧3例,双侧2例,最大者1.2 cm×3.0 cm。其包膜显示清晰,内面不光滑,部分囊壁厚薄不均,均未见到钙化及明显 的血流信号。囊液均见散在分布的点状回声漂浮其中,探头加压时可见浮动。其中1例淋巴结化脓、破溃病人,可探及其与体表相通的窦道。部分淋巴结间相互融合。11例乳头状甲状腺癌颈淋巴结囊性转移位于颈内静脉中下段周围,其中4例为双颈部淋巴结囊性增大,其余均为单侧性。数目少者2个,多者达10个。1例前列腺癌左锁骨上窝显示1个淋巴结囊性增大。1例恶性胸腺瘤右锁骨上窝显示2个淋巴结囊性增大。上述囊性增大的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相互间无融合,其大小为0.5 cm×0.7 cm~ 2.9 cm× 5.2 cm。囊壁均显示单发或多发壁结节,其大小为0.2 cm×0.2 cm~0.8 cm×1.4 cm。较大囊壁结节内可检出动脉血流信号。4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淋巴结囊性转移壁结节,可见多枚点状微钙化。上述囊性增大淋巴结的囊性区域透声较好。
3 讨论
3.1 颈部囊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及超声特点
3.1.1甲状舌管囊肿 此病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为胚胎发育期间甲状舌管发育异常,管腔未闭而形成[1]。甲状舌管位于颈中线,上自舌根部,穿过舌骨中段,下止于甲状腺,其间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囊肿,但以舌骨下为常见。超声常显示为颈正中部(或略偏向左、右侧)的囊性病变,大小多为0.5~3.0 cm。单纯甲状舌管囊肿边界清晰,壁薄光滑,内呈无回声,或伴密集或散在分布的点状回声,有人认为此与囊内含蛋白质成分有关[2]。当并发感染时,囊内回声增多,伴有囊壁不均匀性增厚。超声还可见甲状舌管之管状无回声或低回声结构与囊肿相连,潘尹等[3]报道其显示率为48.4%。
3.1.2鳃裂囊肿 本病为胚胎发育过程中鳃弓和鳃裂未能正常融合或闭锁不全,形成囊肿或瘘管。临床上以第二鳃裂源性最多见,位于颈上部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1/3的前缘附近。腮裂囊肿常合并瘘管[1]。超声表现为颈侧部椭圆形囊性病变,多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或深面,颈血管浅面。以单房多见,界限清晰,边缘规则。内部回声表现呈多样性,常与其内壁衬里上皮类型有关[4]。可呈无回声,或散在稀疏细小、较粗的点状回声。有时,在囊肿与皮肤间可见到管状低回声瘘管。当腮裂囊肿并发感染时,其内壁毛糙,外形欠规则,内部可见点状高回声或片絮状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颈部囊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