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后病人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576 例经股动脉行CAG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病人术前均接受拜阿司匹林、波立维,术后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随机分为两组,缝合器组(267例)在完成CAG后立即拔除股动脉鞘管,选用血管缝合器止血,压迫组(309例)在CAG术后拔除鞘管采用压迫止血。结果 除在血栓形成以及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方面外,缝合器组病人的主要血管并发症低于压迫组,差异均有显著性(χ2=6.63~15.23,P<0.05);而且,缝合器组病人的止血时间及卧床时间均短于压迫组,差异亦有显著性(t′=-58.08、-56.26,P<0.05)。结论 应用血管缝合器是一种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 能明显缩短病人止血时间和卧床时间,降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管缝合器;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和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诊疗术,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及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越来越普及。冠状动脉诊疗术现一般采用股动脉途径入路,术后需在拔除动脉鞘管后进行止血治疗。以前介入诊疗术后通常采用手工压迫法来达到止血的目的,效果一般。为提高止血效果,同时减轻传统止血方法给病人带来的痛苦,血管缝合器在动脉止血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其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优越性各家报道尚不一致[1]。2006年6月~2007年1月,我院对576例病人经股动脉行CAG,通过对应用缝合器与传统压迫止血方法的比较,评价血管缝合器在止血方面的安全性及降低并发症方面的优越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576例病人中,男375 例,女201例;平均年龄(58.4±18.7)岁;并发高血压251例,糖尿病106例;术后按穿刺部位止血时是否应用血管缝合器,分为缝合器组(267例)和压迫组(309例)。所有病人均除外出凝血功能障碍,术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和波立维,术中常规动脉肝素化,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3~5 d。两组在性别、年龄、用药及并发症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血管缝合器止血方法
经股动脉鞘送入缝合器鞘管,推进缝合器至血从标记管喷出后拉起拉杆,回撤缝合器到拉紧至没有血从标记管流出,保持缝合器45°左右,按下打针器,抽出打针器至拉紧,近绿线端剪断缝线,推进缝合器直至血再从标记管喷出,推下拉杆至原位。从指导管一起拉出两根缝线(一根绿线,一根白线),将推结器挂在绿线上,沿血管轴方向拉紧绿线的同时撤出缝合器。用推结杆把结推向血管壁,满意时再拉紧白色线,检测、剪线及包扎。术后包扎固定股动脉,病人制动下肢。
1.3 压迫止血方法
CAG术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20~30 min,10~20块敷料覆盖切口,“8”字绷带加压包扎,然后用1 kg沙袋压迫切口6 h。同时,术侧肢体保持伸直并制动12 h,12 h后床上坐起,24 h左右可下床活动。
1.4 观察指标
①止血时间:从拔除动脉鞘管到穿刺部位无出血的时间;②卧床时间:从拔除动脉鞘管到病人离床下地活动的时间;③血管并发症:穿刺部位局部血肿(直径≥4 cm)、切口渗血、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迷走反射;④腰背部不适情况;⑤尿潴留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
2 结果
2.1 两组止血、卧床时间比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缝合器应用的临床评价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