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除制度本身之外,实施中还存在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模糊,且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部门缺乏协作和沟通,导致政策碎片化等。如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政策:在村官位置上干得越好越能更快地离开农村,显然这与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坚守农村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又如大学生村官的专业问题,新农村建设最需要的是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村哪怕是村官,也需要懂得农学知识和技能,但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是非专业对口就业。
大学生村官培养应坚持本土性原则(优先本土的毕业生)、专业性原则(优先有涉农专业背景的)、实践性原则(优先有农村经验的)和长效性原则(鼓励长期服务新农村)[29]45。具体办法:大学生村官实行订单培养,即由政府向高校提出订单、提供经费,高校和政府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共同培养;有人提出了分类培养模式,即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分别按基层干部、农业技术、农村教育等分类培养[30]。
三、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的分析
(一)研究热情持续不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05年的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后,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正式做出相关工作部署,当年即有不少人研究其人才培养问题,说明许多研究者对新农村建设很关注,对中央政策走向和涉农人才培养问题敏感度很高。
按检索条件:主题-“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状态-“模糊”;时间区间-2006至2013,对中国知网-资源总库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以下分别简称学术期刊库、硕士论文库、博士论文库)分别进行检索,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表1CNKI资源总库的学术期刊库、硕士论文库、博士论文库检索结果
年度论文数资源总库的下属库
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合计
学术期刊库(篇)1729222732282932216
硕士论文库(篇)165973726312111480598
博士论文库(篇)4571011157463
从表1可知,2006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三种数据库的人才培养研究文章都是最少的。2007-2013年,学术期刊库中关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的文章保持在22-32篇之间,说明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的热情持续不减,好像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农村建设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积极状态,只是每年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优秀硕士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与学术期刊的情况均有所不同,其特点是两者都在2011年出现了数量高峰,随后开始减少,如图1所示。从这些文章涉及到的内容等情况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大体有三个:一是选题的重复性。有关学校和导师鉴于新农村建设硕博论文选题的重复性较大,尤其是硕士论文选题重复性更大,减少了选题;二是涉农专业招生数减少了,作毕业论文的人数也少了;三是鉴于新农村建设的进展较慢,关注度稍有下降。但是,就其总量而言,硕博论文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关注度是很高的,特别是硕士论文其总量竟然达到学术期刊论文的2?77倍。
(二)研究内容涉及较广
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的内容涉及面较广,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机构类型和人才类型外,其研究内容涉及到机制、模式、途径、方法和政策等。按“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同样的检索条件(状态:“模糊”;时间区间:2006至2013),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两字前分别加入“机制”、“模式’等字样,对CNKI资源总库的学术期刊库、硕士论文库和博士论文库进行检索,得到表2所示结果。如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检索,在学术期刊库、硕士论文库和博士论文库分别获得31、266和45篇文章,三库合计342篇。但如果将“模糊”态改为“精确”态,则检索结果为零。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全部文章中,只是有342篇涉及到人才培养 “机制”的有关问题,并不是说342篇文章的主题都是“机制”。加入其他字样的检索结果与此相似:只是涉及到相关问题,并非文章主题。
检索结果检索主题
学术期刊库篇数占比(%)
硕士论文库篇数占比(%)
博士论文库篇数占比(%)
人才培养机制研究3114?426644?54571?4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1151?4221373352?4
人才培养途径研究3114?415841?72844?4
人才培养方法研究156?933756?44063?5
人才培养政策研究4621?327846?54063?5
说明:机制,模式,途径,方法和政策这5个方面的文章有一些重叠部分,所以统计数字相加会大于论文总数。
从表2可知,硕、博论文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途径和人才培养方法的关注度很高,最高达到71?4%。显然,这些都是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当然也是研究中最易涉及的问题。不过,造成硕博论文这一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选题或研究的内容雷同,特别是硕士论文重复研究的比例较大。同样,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也是实践中的敏感问题,学术期刊和硕博论文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也都超过了40%。
关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博士论文中的占比都超过了50%,这与硕士论文的重复有所不同,因为人才培养的研究者以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居多,人才培养模式是与自身工作关系紧密相关的内容,比较熟悉且给予更多关注是比较正常的。再者,“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应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其培养模式应该不同;即使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其培养模式也可以不同。可见,人才培养模式选题上看似有重复,理论上其研究内容的创新空间很大。
(三)案例推介和地方模式探索
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推介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并非都是成功的典范,也许还有失败的,但在新农村建设人才非常紧缺、培养工作非常重要的今天,不管是可借鉴的经验或可汲取的教训都是值得总结的。
如四川泸州属西部欠发达地区,如果像北京或江苏一样选拔大学生村官就很不现实。他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适合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定向培养模式,以“用得上、留得住”为目标,从本土选拔大学生村官培养对象,按当地的特点和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应该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也是一些研究者提出的“定向培养”和“长效机制”理念的具体实践[31]。
还有,如湖州新农村建设“专业农民”培养模式[32];重庆实施的农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33];秦皇岛市海港区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34];保定新农村建设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35];西安市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等[36],这些地方模式都是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有的是地方政府的立项课题,也许其理论价值不是太大,但却更接地气,更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能为地方政府接受采纳,也许更有实践价值。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述评(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