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研究者还就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16],政策支持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17]。
二、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长期以来活跃在农村社会,被称为人才的主要是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基层管理者三类,众多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文献,大抵也遵循这样的分类原则。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研究
在农业部门的文件中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者”[18]。这个表述的范围边界比较模糊,实际中带来了很多不便。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19],到2015年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要达到1300万人,到2020年要达到1800万人。近些年,各地方政府和有关学校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这也引起了研究者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兴趣。
农村实用人才现状与新农村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偏低;地域分布不均,边远山区薄弱;年龄相对老化,性别比例失衡;单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保守,作用发挥不够。绝大多数研究者对农村人才存在的问题一般都持上述这种观点[20]。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不少地方自然条件艰苦、资源缺乏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优质人力资源大量流向城市;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农村发展相对落后,人才成长环境较差。二是政府管理问题:政府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概念模糊,管理粗放;培养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效率较低;缺少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等。三是社会重视问题:社会对农村实用人才不太了解,对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支持不够[21]。
为改善农村实用人才结构,提高水平,充分发挥其作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政府层面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和投入机制建设,特别是农业、人事,劳动和教育等部门要发挥整合作用,改变管理无序现象;要建立或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认定制度,表彰奖励和选拔提升等激励制度;要摸清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此来确定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规划和培养路径;要采用多途径和多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22]。有学者提出为培养农村本土“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应从小就培养农村青少年对自然大地的亲近,对乡村文化历史的理解与尊重,使农村青少年深知自己生命之根来自乡村[23]。
(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农业科技由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组织实施,由政府农业部门负责管理。“农业科技人才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职业培训,掌握农业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专门从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服务等专业性工作的人员”[24]6,这些基层科技人员是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主力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011年国家颁布了《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要求到2015年农业科技人才增加到68万左右[23]6。各级政府和有关培训单位加大了培养力度,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目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还存在总体上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年龄断层,类型结构和区域分布不合理,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稀缺,能力稍强者大多流向城市等问题。这样使得在科技推广过程中,存在科技供给和农民需求错位,信息反馈不灵,推广效果较低等诸多问题[25]92-93。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动力激励机制不够,现有的评估机制既不完善又不能良性运转,且政府投入等保障机制不到位等。[26]对此,建议国家,首先改革农业科技管理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其次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再次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和评价考核体系;第四构建农村科技人才交流平台;第五政府加大投入等[27]。
起源于福建南平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该制度以科技为核心,以农民和科技特派员为主体,以科技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建立起来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践中这种制度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制度层面,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需要特定的制度培育环境,但当前该制度的发展受到了服务对象多样化、服务空间网络化、服务方式丰富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等一系列挑战;二是社会认识层面,不少单位对特派员制度不了解,对其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三是管理层面,组织结构较松散,经费投入不足,服务平台不太完善。四是科技特派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较难适应新农村发展要求[25]97-99。
对此,有研究成果认为,首先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政策制度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其次 整合社会力量,构筑发展平台,为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化服务;再次加大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认识、关心和支持;第四提高科技特派员队伍整体素质,以发挥整体优势,弥补科技特派员个体服务能力的不足。[28]72
(三)大学生村官培养研究
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特别是村干部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其素质高低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成败和农村社会稳定。因此,较多的研究者对大学生村官等农村基层管理者的培养问题倾注了研究热情。
大学生村官制度从1995年开始起源于基层,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制度建立的初衷在理论上是很不错的:既可解决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为农村培养一批优秀的现代基层管理者[28]70。
但由于大学生村官并非专门培养,而是从当年高校毕业生中根据本人意愿选拔的,使该制度在实施中面临诸多困境:一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职位角色困惑、骄傲自满情绪、专业不对口,视“村官”为跳板等;二是政府方面对其岗位职责不够明确、考核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成熟等;三是工作环境方面,村干部对其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对其评价不高等[29]27-34。如代丽云调查了76名大学生村官的情况:其中有9人直言是为积累从政资本,有40人是迫于就业压力,任期结束,没有一个人表示愿意继续留任。而在76人中只有4人是学农科类专业的[29]36-3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述评(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