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 杨文涛
摘要:自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问题开展了认真广泛的研究,研究热情持续不减,研究内容涉及到大学生村官等农村基础管理者、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人才类型,涉及到高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以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机制、模式、途径、方法等问题,并推介了部分人才培养案例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也还不少,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提升理论高度,拓展研究领域,扩充研究队伍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人才培养; 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6-0059-08
2005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尔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部署。人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要素,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为此,有关政府部门和农业类高等学校,都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力度,许多关注农村发展的专家学者对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也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各类课题和研究文章不断地见之于各种媒体。笔者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进行了跟踪分析,现将此类研究综述如下。
一、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
新农村建设给高等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有较多的研究者,特别是高校的研究者,对高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农业类等本科高等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可以说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对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都不同程度地给予了关注,但关注度较高的主要是农业类本科院校和地方性本科院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类等本科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研究。农业类或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应有的历史责任是被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一般认为,农业类或“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以及与本区域农村的地缘优势和情感优势”[1],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使高校自身得到较好发展。农业类或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一是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当前尤其需要培养农业技术、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方面的人才,培训新型农民;二是提供科技支持,特别是农业类高校应提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储运等方面的技术服务[2]213;三是向各级政府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参考;四是传承先进文化,推进乡村社会文明;五是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如“参与村镇规划,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等[3]28-29。
第二,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不少农业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些农业类高等学校前些年将某些“农字牌”学科和专业“摘农帽,去农牌”,农业类的学科与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脱节,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被削弱,教学内容陈旧[4];有的则向重点研究型大学看齐,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农村建设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类型,高等农业类院校选择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顺应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趋势的[5]。建议:改革农业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以学科研究人才培养为主的格局,把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作为农业院校的发展重点;将学科和专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巩固“农字”、“涉农”类专业;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学科发展新成果和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加强学生以动手能力为主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以职业道德为主的综合素质培养[6]。
第三,直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直接服务是农业类高校的职能之一,也是学校自身价值实现的有效途经。近些年,不少高等学校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学校特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培训、科技指导等多方面的服务,创新了不少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部分研究者对这些实践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推介。如在人才培训方面有沈阳农业大学实施的“蓝领农民”等多种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有南京农业大学的入户式科技推广模式;在校地共建方面有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合作共建新农村示范区的“浙大湖州模式”[7];还有绵阳师院以基地为载体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等[8]。
第四,国家支持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研究。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类高校的重视不够,加之有些农业类院校自觉服务三农的意识不强[2]215,使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较难发挥。建议政府调整思路,完善有关法规和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类高校的扶植力度,“国家应通过立法和加大投入予以扶植,把农业类高校纳入国家高等教育重点发展战略规划,并建立激励和监督评估机制”[3]33-34, 引导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类高校也应建立服务新农村的内部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9]。
(二)涉农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以服务农村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是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因此不少研究者对高职院校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非常关注。
张新民杨文涛: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第一,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在农村或涉农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以涉农高职院校培养的专科层次学生居多,如何认识涉农高职学院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研究认为: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特别是涉农高职院校,既承担了新农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新型农民的培训任务,同时也直接提供农业技术开发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10],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11]涉农高职院校也应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2]。
第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研究。高职院校要能更好地承担新农村建设的职责,关键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研究者对此问题都很重视,研究的文献也比较多。目前不少涉农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新农村建设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涉农高校毕业生真正能下到农村的还是不多[13] 。涉农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办学定位必须准确,为农服务面向必须明确。在此基础上应根据农村和涉农产业的职业岗位群特点,科学设置专业,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培育特色专业群,围绕农业产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14]。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学生当前就业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要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大力开展创新和创业教育等[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述评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