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根源探析(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四、现实根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不公和消极腐败等问题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认同程度
正如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那样:“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3]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快速发展中所产生和累积的矛盾与问题正在超时空地以叠加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改革发展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压力与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巨大更为严峻。尤其是当前某些领域出现的消极现象和某种程度的思想混乱,正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产生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认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社会不公和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普遍提高。但是,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中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对分配不公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反映最为突出。在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中国,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社会不公大量存在,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还会严重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彰显,使一些人不加分析地质疑现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进而质疑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由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组成的团体,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载体。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党的理论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党的行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实际表现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形象。因此,广大党员干部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坚定的群体,理应为人民群众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从总体上看,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导致一些人错误地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发泄不满的对象。群众对这些个别党员干部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党和政府的看法,进而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前途的看法,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认同程度。
五、理论根源——理论不彻底和创新乏力制约和降低马克思主义说服掌握群众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和巩固,必须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和支撑。当前部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和缺失,并不仅仅是个人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某些不足有直接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现在有不少群众不太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员干部中的相当部分也未能达到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程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没有完全抓住事物的根本,还存在不够彻底的一面,因而还不能有效地说服和掌握群众。诚然,在党的思想理论研究工作者队伍中,绝大多数同志都是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都是尽责尽力地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如何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如何结合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准确而深刻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如何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理论上的难点、不同主义争论的焦点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使党员群众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往往还有一定的距离,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这种与实践严重分离的不彻底的理论研究,在社会现实面前只能是虚弱和苍白的,不可能指导和解决任何实践问题,更不可能真正说服和掌握群众。
理论不彻底和不能说服掌握群众的深层根源则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乏力。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乏力,既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主要的也不在于缺少外部条件,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和一些理论工作者自身存在着不利于创新的种种错误倾向。一是将理论创新神秘主义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和创新权只属于党的领导者和理论界的少数权威,与广大理论工作者无缘,与普通党员和普通群众更是无关,于是有些理论工作者不是真诚地面对群众、面对实践、面对现实生活,而是热衷于研究“高层动向”,窥测学术风向,做了大量“照着说”、“顺着写”的无用功。二是将理论创新形式主义化,为创新而创新,把创新简单归结为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写出的文章看起来生动活泼、花样翻新,实际上没有任何现实作用,更经不起历史检验。三是将创新替代主义化,盲目追求所谓颠覆性原创,借口创新而另起炉灶,用与马克思主义无关的某些热门理论来装点门面,不仅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精神,甚至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的反面。四是将创新功利主义化,“如今一些人著书立说已不再具有神圣的使命感,主要不是出于某种社会责任,用自己的睿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去启迪人民,为人民的疾苦而去呐喊和辩护,而是将学问视为谋生的技艺和捞取个人功名的手段。如果说那种为文谋生似显迫不得已的卑微与可怜的话,那么,为私欲和虚荣所左右而对学术理论进行商业炒作和弄虚作假,就是卑劣可耻的了”。[5]凡此种种,不仅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更是严重制约和降低马克思主义说服掌握群众的力量。 六、实践根源——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效果不佳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外在形象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研,对于马克思主义被弱化的原因,受访的2634人中,有1974人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形式化造成的,占73%,在列举的诸多选项中位居第一位。[6]2013年教育部关于“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的调研显示,有72.4%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有帮助,但效果不理想”,7.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帮助”,只有19.4%的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能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7]近年来的大量相关调研都说明,当前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教育效果亟待提升。事实上,很多疏远、排斥甚至厌烦马克思主义的人往往并不是觉得马克思主义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了马克思主义遭到冷遇的尴尬局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少数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根源探析(2)在线全文阅读。
少数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根源探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