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因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合力冲击,面临一定程度危机的严峻考验。其中,既有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根本性影响,又有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根本性挑战,既有历史因素和客观因素的障碍,又有主观上的应对不力和政策偏误。只有对来自各方面的危机根源进行认真分析和冷静研判,才能规避风险,经受考验,化解危机,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根源探析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1-0027-03
当今中国,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时代的急剧变迁,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各种理论和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良莠难辨,尤其是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风狂浪涌、竞相发声,马克思主义信仰遭遇的挑战与冲击前所未有。即便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在马克思主义居于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条件下,一些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冷漠、轻视、甚至反感也绝非个别现象。毋庸讳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正面临一定程度危机的严峻考验,由此产生的信仰缺失和精神迷茫已成为掣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极大精神阻抗。因此,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存在问题的复杂成因,对危机根源进行认真分析和冷静研判,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必须正视的重大理论课题和重要实践课题。
一、外部根源——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地位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性和权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逐步跻身于世界舞台的中央,在收获巨大红利的同时,各种严峻挑战也随之而来。经济上,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中将在较长时期处于相对弱势,经济发展的国际压力加大,说明和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难度也在加大。政治上,一些西方国家仍然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思想文化上,西方国家更是凭借“西强东弱”的比较优势,利用其牢牢掌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加紧对我实施“文化冷战”,西方的文化理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正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攻城略地。诚如亨廷顿所言:“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1]一项全国性调研显示,在问到“如果您了解或熟悉的国外思潮与党中央的宣传相矛盾”时,农民群体中有44.3%的人认为国外思潮正确,企业家群体中有64%的人认为国外思潮正确,而公务员群体中居然也有高达61.3%的人认为国外思潮正确。[2]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西方国家从未因冷战结束而刀枪入库,对我施压促变的一贯立场没有根本改变,“意识形态终结”只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的天真。借全球化之手,西方敌对势力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对我进行意识形态侵蚀渗透,并且已经对一些人产生了负面影响,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性和权威性。
更加值得重视的是,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对互联网资源的垄断地位,打着“互联网自由”的旗号,强力推行其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对社会主义中国散布意识形态迷雾,全面诋毁中国历史,诋毁中国文化,诋毁英雄人物,从政治体制到科技创新、从文化教育到生态环保全方位唱衰中国,利用一切机会攻击破坏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心和幸福感,确实把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搞乱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性和权威性构成严重威胁。
二、内部根源——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观念分化与多元削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整合能力
在当代中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在分配方式上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一切生产要素都参与到分配中,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得到保护。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等也日益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分配方式、就业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实际上造就了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纷纷出现,深刻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为人们思想观念的分化与多元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赖以存在的社会生态。
思想观念的分化与多元是现代开放社会的普遍特征,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必然要出现的现象,它标志着人们的主体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并日益成熟,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在逐步释放,表明中国社会正朝着更加文明、更加进步的方向迈进。然而,分化多元的思想观念虽然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件好事,但这种好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好,而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好。毋庸讳言,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虽然仍是人们个人信仰的最重要选择,但已经不是唯一选择,甚至已经不是很多人的首要选择了,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对立的各种价值目标和崇拜对象正在大行其道。这种分化多元的信仰取向以及不同信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正在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挑战其在信仰领域的既有权威,使其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和凝聚功能被削减和弱化。
三、历史根源——“文革”后遗症和国际共运挫折引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情绪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人们的思想被封闭在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敢越雷池一步,严重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极大的冲击,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怀疑。随着“文革”成为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挫折变成财富,并由此历练了一个日渐成熟政党的自我纠错能力;而对于广大普通群众来说,极度狂热退去之后则是不可避免的信仰冷却甚至冷漠,人们在反思、反省的过程中,矫枉过正地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普遍蔓延。尤其是当人们再一次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继续拉大的差距面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进一步挫伤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另外,众所周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很多人受到错误批判和处理,严重的心灵创伤及其消极影响至今仍未能完全消除,成为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的重要因素之一。 苏东剧变爆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史上最严重挫折,引发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信念的震荡和危机。西方敌对势力借机蓄意将这种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挫折歪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根本失败,而这一所谓“失败”又与资本主义强国在经济上的表面繁荣和意识形态上的暂时强势形成强烈反差,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因失望和迷惘而变得十分脆弱的神经。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如此巨变,给正在思考和探索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它使一些人业已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似乎在更广阔的世界时空中得到了某种验证,导致他们经受不住艰难和挫折的考验,由怀疑发展为惊慌失措,直至站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上。当然,后来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反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挫折中日益理性和成熟,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顺畅。然而,苏东剧变的强烈冲击及其巨大的历史惯性,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即使创造了成功奇迹,人们仍然免不了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信仰上打了大大的折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少数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根源探析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