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青年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A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11-0058-06
一、青年毛泽东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三大要素(一)理论基础:青年毛泽东批读马列经典毛泽东认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必须“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阅读《共产党宣言》开始,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时期,毛泽东从未停止过对马列著作的研读。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悉心研读马列著作,并将其中的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进而形成了毛泽东马列著作阅读史的主旋律。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学习。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大量扩充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进步书刊,因此,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接触到了大量影响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文章如李大钊撰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这一时期,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十月革命的书籍。不但对政治的兴趣浓厚,而且思想也变得越来越激进。关于北大图书馆的经历,在毛泽东同斯诺的谈话中是这样说的:我对政治的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思想也更为激进。但是这一时期我的思维还是比较混乱的,我一直在寻找出路。我曾经读到很多无政府主义的书,这些理论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曾经多次和朱谦之就无政府主义展开讨论,并预测它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可以说那个时期我对无政府主义比较认可,持赞同态度。
当时,马克思主义由于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信仰的人数不断增加,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且逐渐占据了领导的地位。通过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相关文献,毛泽东在这一时期迅速接受了这一思想理论,并将其作为他一生的信仰。诚如毛泽东自己所说,在这个时候他认识并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而且迅速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社会实验:毛泽东对各种主义的检验
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曾呈现过多元并存,内在冲突混沌的状态。毛泽东在接受斯诺的采访时就这一时期的自己如是评价:“说实话,我对于各种主张、思想、学派等,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明确的认知。”[1]然而,毛泽东对于任何新思想和新理论,他都必须到实际中去检验,用实践来证明他的可行性和真理性。
1915 年5 月到1920 年10月期间,毛泽东将他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多种主义进行了实践。在总结这些实验的基础上,青年毛泽东认清了自己的思想构成,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理论观念,选择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可行性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
1918 年初,毛泽东邀请蔡和森等人,就康有为《大同书》的“天下大同”思想,结合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观念,设计出一套自给自足,平等友爱的生活实验。毛泽东同他的好友们在岳麓书院自己挑水拾柴、煮饭做菜,坚持自学,相互讨论,过着半工半读,平等友爱的生活。因为当时的毛泽东看不惯社会上外力侵略、军阀混战和民不聊生的现状,企图跟友人一起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相互和睦的小世界,在这里探讨社会改造,探讨共同理想,岳麓书院便成为了他们最适合的试验田。可惜的是实验展开不久,毛泽东接到杨昌济老师的推荐前往北京大学关于帮助勤工俭学留学生赴法留学事宜,因此,空想社会主义的实验就此中断。然而,毛泽东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形式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并未放弃,相反更渴望亲历,反映了青年毛泽东的执着精神。
青年毛泽东对新村主义的实验。五四运动以后,日本的新村主义受到众多日本留学生的欢迎,同样也引起了青年毛泽东的关注。毛泽东在《学生之工作》一文对新村实验进行了缜密的设计,具体到设立公立保育院、公立小学和中学、公立银行、公立企业以及公共医院等等。幻想在这样一个新村里,没有私立,所有的一切都是公有制。应该说,这样一个蓝图与几百年前的圣西门、傅立叶等设计的实验公社大体相同。说明新村的实验设计还是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距离真正的社会主义还非常遥远,因为创办学院、医院、市场等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根本不存在,所以逻辑推论出的结构,实际上无法实现。故不久毛泽东便放弃了对这类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新村主义的追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青年毛泽东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启示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