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搞好商业文化建设,培育好商善商文化
目前,邯郸市已确立了建设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这在居民商业意识不强、不善经商的条件下显然是难以实现的。邯郸人商业意识不强、不善经商,存在敝商拙商的习俗,这严重制约了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这就必须建设邯郸商业文化,不断克服邯郸人敝商拙商的习俗,树立好商善商的习俗。
1、建设邯郸商业文化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商业意识强、经商能力高,才能将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转化为致富资本、现实财富;否则,就会导致资源的闲置,抱着金娃娃受穷。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商业意识的强弱、经商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居民商业意识强、经商能力高,则繁荣兴旺;否则,则衰败凋敝。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原因虽然很多,但无疑与具有重商观念、善于经商有密切关系;近代中国丧失古代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陷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原因虽然很多,但无疑与长期持有重农轻商观念、不善经商有密切关系。就是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贫穷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陷入意识形态的误区,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对经商极力压制,使人们普遍以经商为耻,耻于经商,使经商能力受到极度削弱。就中国各地区而言,居民商业意识的强弱、经商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荣衰、生活贫富。温州的自然条件并不好,土地贫瘠、资源稀少、人口众多,但正是在此环境的压力下,不得不以经商为业,逐渐形成好商善商的习俗,从而造就了今日的辉煌。改革开放后,温州商人足迹踏遍世界各地,在全国、世界各地建起了众多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温州也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中国的繁荣富庶之乡。在河北,也存在清河县这一凭借好商善商习俗致富的典型。地处冀东平原的清河县,当地人自称此地为四不靠:不靠山、不靠水、不靠交通要道、不靠大中城市,加之地上无特产,地下无资源,1982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83元,是河北最穷的县之一。但该县在历史上就有经商的传统,当地居民商业意识强,善于经商。凭借这一点,20世纪八十年代初,清河人敏感地抓住难得的机遇,发展起羊绒产业,使该县经济得到超常规发展。在并不大批量产羊的清河县办起了年销售额近50亿元,占国内市场一半、国际市场四分之一的羊绒专业市场[12]。
不过,总的来说,邯郸人虽然有踏实、勤奋、真诚、仗义、慷慨、安分等优点,但商业意识不强,不善经商。主要表现为:鄙商轻商,害怕市场,畏惧竞争,躲避风险,排斥时尚,鄙视冒尖,为面子而忘记利益。邯郸居民对此深有同感。如《邯郸广播电视报》2007年44期(11月5日至11日)第12版的《电台<清晨热线>“文化大讨论” 特别节目观点集锦》第四个问题专门比较了“邯郸人与温州人在创业理念上的异同”,对3位人士的观点作了简介。市民杨女士说:“温州人十几岁的孩子放出去做生意、闯天下,邯郸人对二十几岁的成年孩子去上大学还不放心,怕他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一句老话说的是‘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中栽不出万年松’,这就看得出邯郸人与温州人在创业观念上的巨大反差。”市四中教师王先生说:“温州人做生意赚钱,多多益善,他们流传一句话:有30万、50万是贫农,100万、200万算小康,1000万、一个亿才算富翁;邯郸人手头儿有了10万、20万就沾沾自喜,小富即安,在邯郸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 矿区后朴子村裴增海说:“温州人做生意,小、大不拘,从修雨伞、换锅底到做鞋、做电器,善于从小处做起,那些别人看了不起眼,甚至看不起的小生意也做,而且服务十分热情。邯郸人放不下架子,宁肯受穷,也羞于上街做小生意,怕见到熟人,怕面子上不好看,传统的观念往往会做怪。”从宏观环境来讲,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认识的深入,我国商业建设正在从技术中心、商品中心、利润中心向文化中心转轨。因此,建设好商善商文化,改变邯郸人鄙商拙商习俗,增强邯郸人的商业意识、提高邯郸人的经商能力,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邯郸人的共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邯郸四古都商业的兴衰及其对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启示(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