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邺城、大名和广府,由于占据交通要道、当地物产丰富,又曾作过国都及州郡、府道治所,在特定条件下政府也支持经商,居民也有经商风习,历史上商业都曾一度极为繁荣。邯郸,战国时期即是商业繁荣的大都市,手工业、冶铁业、铸造业兴盛发达。秦国商鞅变法后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赵国却是大力推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允许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允许集市贸易的开设,邯郸居民也喜好投机取利。这使邯郸的商业极为繁荣。如赵国有名的实业家“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邯郸卓氏(汉代卓文君之先人)也是以冶铁致富的典型。还出现了象吕不韦这样能赢利“百倍”、“家累千金”的大商人。赵国灭亡后。邯郸虽失去国都的地位,但仍经济繁荣,“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成为西汉时期的“五都”之一。
邺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有百万人口,是国际性的大都会、邯郸平原南部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工商业极为繁荣。《隋书·地理志》便说:“魏郡,邺都所在,浮巧成俗,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士女被服,咸以奢丽相高,其性所尚习,得京洛之风矣。”也就是说,北朝中后期,其繁华的程度可与洛阳比美。邺城作为东魏北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浮巧成俗”和“邺都俗薄,旧号难治”,以至“天公无奈何”。邺城“俗薄”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人情险波”、“妄起风谣”和“诉讼官人”等三个方面。其文化性质就社区而言属于都市文化,就经济而言属于商业文化[6](P96)。这种风俗的形成,无疑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大名在唐末藩镇割据及五代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政治地位的提升,逐渐形成华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都市。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大名在唐末、五代时期,不少人称之为邺都,但这个邺都是大名,而不是邺城。邺城在580年8月北周权臣杨坚平定相州刺史尉迟迥之乱后,被焚毁,彻底毁灭了。大名(即邺都)工商业的繁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旧五代史》卷七五《晋书·高祖本纪》称后唐长兴年间“时邺都繁富为天下之冠,而土俗犷悍,民多争讼”。大诗人李白来此游历时,曾赞叹道:“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高适也曾赋诗道:“魏郡十万户,歌钟喧闾里。”敦煌所出S529 号文书,五代后唐时期的《诸山圣迹志》也称:“南行三百里,至邺都,即魏府也。管七州五十余县,府城周围一百二十里。寺院大小一百余所,僧尼七千余人。并于此处建国。土出绫罗,多丰繁,平原险陆,左右山川,商贾填便,不殊镇府也。” [3](P10)由此足见,大名经济繁荣、工商兴旺,为时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广府镇的规模虽然比邯郸、邺城、大名为小,但毕竟作过曲梁县、邯郸郡、广平府的驻地及窦建德大夏政权的都城,是方圆三百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商业也是相当发达的。尤其这里是杨氏太极拳和武氏太极拳的诞生地,是人们心中的太极圣地,带来武术器材、武术教授和医药市场的繁荣,创出了一些知名品牌。如城内的太和堂药店便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齐名,名闻遐迩[4](P33)。
可惜的是,四个古都的商业后来都失去了往年的辉煌,变得萧条冷落了。虽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国都地位的丧失、行政机构的迁离、战争的破坏及交通要道的转移,但之所以衰落得这么厉害,无疑与缺少文化的支持有密切关系。自从西汉武帝(公元前157-87年)垄断盐铁、创轻商、贱商、反商政策以来,历代官府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广大居民都形成了鄙商轻商的心态和习俗,以耕读为荣,而以经商为耻。人们不去经商,势必加剧商业的衰落。虽然邯郸、邺城、大名的居民当时具有“仰机利而食”的风气,颇善经商,但这些原住民大多在战乱中死亡或逃离,现今的邯郸人口大部分并非古代邯郸人的后代,而是在明初大移民时由山西洪洞等地迁移来的。这些人来自闭塞的黄土高原,并无经商习俗,更使邯郸一带居民更加鄙商轻商了。民间商贸繁荣的景象,大多昙花一现般出现在政局混乱、监管松弛、民间活动自由度较大的“乱世”。一旦大局底定,皇权巩固,就又开始限制商贸活动了。在这种政策和习俗下,四座古都商业的衰落势不可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邯郸四古都商业的兴衰及其对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启示(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