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性。
所谓学生的参与度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程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为主的新教学模式。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导致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巨大且明显,教师对学生发展要求不应搞“一刀切”,教师应追求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的例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而不是只有一部分的学优生参与;要让全体学生或独立或互助参与全程学习,而不是一个教学片段的参与;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不同的进步,而不是形式上的参与。例题教学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性要做到“三个参与”:即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
例题4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彩的方法有▲(写出一种)
(3)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的方法提纯甲。
(4)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50℃(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
A.溶剂的质量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D.以上都不变
例题4考查对象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及结晶方法,其中(1)(2)是基础性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会做;(3)(4)有适当的难度,但在生生互助、教师启发的过程中学生也能解决。此例题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类渐进、共同提高”原则,让学生能够全程参与集体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取得有效的提高。
2学生思维力的有效性。
所谓思维力的有效性是指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从中获得新的思维认知,使思维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在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为学生提供“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例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思维潜能。例题教学学生思维力的有效性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注重突破学生思维定势、注重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
例题5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
例题5限于学生对“凸透镜作为放大镜时所成的虚像是正立、放大的一般特点”这个思维定势,容易导致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错选C。此例题从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定义角度进行知识迁移到让学生从纵横二维坐标理解盛满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柱形凸透镜,其所成虚像的特点是上下不放大、左右放大但位置不变(正立)。此例题充分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圆柱形放大镜成像规律”,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知道了正确的答案是A。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初中科学复习课中例题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