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法律措施
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违约毁约、法律的可操作性不足、失业保障法律制度缺陷等。对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增强就业权利意识。造成当前违约毁约情况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违约或毁约的处罚力度不够。因此,高校应当做好毕业生就业群体的法律权益意识的教育工作。只有高校毕业生群体提高使用法律武器保护就业权利的意识,才能在签订协议时注意违约金条款的问题,以及在遭遇用人单位违约或毁约时,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具体操作层面,高校可采取设置就业法律课程,针对性的辅导措施,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能够知法、守法、学法,进而依法维权。高校毕业生应当主动学习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熟悉相关政策,如自主择业权、就业信息知晓权、接受就业指导服务权、平等待遇权、享受国家规定待遇权、求偿权等。由此,通过学校和毕业生联动的方式,全面培养毕业生的就业权利意识。
2.加大执法力度。随着毕业生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以用人单位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在卖方市场下,用人单位违约或毁约的问题日趋严重,同时高校毕业生“被就业”问题屡见不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必须加强执法力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毕业生失业率的统计。部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属于主动不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情况。此外,部分用人单位不需要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以上两种高校毕业生属于已就业人群,但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存在很大的漏洞,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必须对这类就业学生进行严密的监控,以防止出现被就业问题。此外,对“被就业”问题,应严格追溯相关部门领导的法律责任,目的是维护数据统计的真实性。第二,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和高校应当制定完善法律条款和规定,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对有碍创业的相关法律条款进行依法取缔。
3.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通过前文中的相关分析,可见目前我国制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法律可操作性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第一,临时性失业救助方面。失业救济是在居民遭遇失业时的基本物质生活保障,是我国社保失业保险的重点,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失业救济机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以当前我国国情来看,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是常态,会存在较长时期。通过对高校失业毕业生进行失业救助津贴等形式的临时性失业救助,同时配合政策宣传,从而帮助失业高校毕业生建立独立意识,激发自力更生的动力。在失业津贴方面,应当与教育部门、企业、毕业生自身等挂钩,以现收现付模式进行筹措,并且做好资金监管的相关工作。第二,见习就业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相关政策的规定,高校所在地的人事中心可以为失业高校毕业生代管档案两年的时间,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回到原籍所在地寻找就业机会,这部分高校毕业生可以在原籍所在地参加见习就业。对此,本文认为,相关法律法规应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使各项工作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尽快帮助见习就业的失业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第三,定向就业方面。以往的经验可以看出,定向就业对于我国的边远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工作环境较差的行业,在输送人才方面具有极大作用。但是我国如今定向就业方面仅有国防定向生和普通定向生,因此,应当适当对定向就业范围进行扩充。高等教育院校应当依照相关政策,通过将院校的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相结合,制定合理比例的定向就业招生计划。第四,转业培训方面。转业培训制度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失业人员短期内提升技能水平,从而满足岗位的需求,实现再就业。当前我国教育与就业不平衡,因此对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转业培训,具有促进其就业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法律问,已经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问题的研究具有必要性。而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利国利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法律毕业问题思考对策研究论文(共2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