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完善大学生就业纠纷调解和仲裁制度
一是强化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预防职能。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不仅仅是处理劳动纠纷,更应该重视劳动纠纷的预防调解工作,这样才可以进一步发挥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要注重劳动纠纷的事前介入,将纠纷消除在萌发状态。同时要注重多元化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建设,鉴于大学生与普通求职者的双重身份,主管教育部门和大学应该积极参与到基层调解组织,调解组织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代表、工会代表、政府代表等。同时调解组织要做到行业和区域全覆盖,充分发挥多层次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预防和处理纠纷中的作用。
二是完善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将大学毕业生纳入到仲裁的范围,充分发挥劳动仲裁免费、高效的特点,从而更快更好的处理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劳动纠纷。首先,扩大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拓宽劳动争议的救济范围。其次,将大学毕业生纳入到法律援助的救助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废除了劳动仲裁案件收费的规定,减轻了大学生申请仲裁的经济压力。当大学生首次就业相对缺乏社会经验时,劳动部门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还要给予必要的法律援助,有效保护他们的权益。最后,完善仲裁监督机制,加强对于仲裁的事中、事后监督,切实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第2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问题的思考
马芳琴(西安欧亚学院,西安710065)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台了许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然而在目前实际生活中,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仍面临许多纠纷,相关法律措施需要改进和完善。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障力度,从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问题
就我国而言,就业是指个人通过从事我国法律允许范围内的社会劳动,并且获得薪酬。高校毕业生就业优劣势并存,一方面,当前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形势多样;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如何保障自身的相关权益,是当前思考的重点。对此,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此更好地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利。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权概述
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参照相关法律及政策规定,依法享有对应的劳动者权益。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主要有以下几条:首先,高校毕业生具有接受就业指导权,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应当依照我国相关政策及法律规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其次,我国高校毕业生具有就业相关信息的知情权,能够得到详细的就业信息,并且有被公平推荐、自主与单位协商就业的权益,即平等就业权;再次,高校毕业生享有公平待遇权,录用单位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高校毕业生;最后,高校毕业生还享有违约求偿权,当高校毕业生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任意方都不得擅自变更协议内容或者解除协议,违约、毁约者必须承当相应的责任。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问题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步健全,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坚实的法律基础,制定了一系列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方式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这些法律法规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城乡的基层岗位、中小型企业中的岗位。此外,根据相关政策,国家对录用某些特定条件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提供就业扶持补贴政策或者创业培训补贴。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但是目前仍有诸多不足之处。
1.缺乏就业权利意识。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以及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在就业时所关心的仅仅是就业如何成功。高校毕业生对各种面试技巧熟知于心,而对保障就业的法律法规却不甚了解。这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利益受到侵犯时,不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违约、毁约等情况严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急速增加。在此背景下,与我国高校毕业生相关的违约毁约情况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违约金赔偿的相关条款显得尤为重要。理论上来看,违约金能够公平地约束契约双方,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违约金条款往往显失公平。当发生毕业生违约的情况时,根据违约金赔偿条款,用人单位能够得到与损失相当的赔偿,而当用人单位发生违约情况时,毕业生所得赔偿往往小于所受损失。显然,这种违约金赔偿条款不仅没有达到维护契约的效果,反而会加剧用人单位的违约情况发生。第二,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导致高校毕业生“被就业”。目前,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了督促高等教育院校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将各高校的招生计划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挂钩。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部分高等院校为了保证招生计划,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上作假。一些高等教育院校以毕业证书相威胁,强制未就业的学生签订虚假的就业协议书。甚至有部分院校在毕业生自身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伪造虚假的就业证明文件。
2.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不足。目前我国制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其可操作性有着诸多不足之处,诸如户口管辖造成的混乱、部分法律缺乏规范性等。以户口管辖为例,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户口属地管辖与高校属地管辖两者并存的模式,这种模式表面看来是对就业问题的重视,但是实际收效甚微,往往因为地域管辖的差异造成管理混乱,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变得复杂;立法缺失导致法律缺乏规范。虽然我国对立法机构的立法权限有明确划分,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立法的实际情况中,往往出现立法内容重复,缺乏规范性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相关立法机构部门众多,从而导致多个部分联合下发相关规章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地方行政机关一味地追求法律体系的全面,而不重视实际收效,甚至以更换批准文号的简单粗暴方式,将部门制定的规章直接变为地方法律。
3.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缺陷。我国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法律制度中仍有不少缺陷。如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法律制度没有遵照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失业保险条例》第2条为例,其中对参加失业保险的人群进行了规定,但是没有包括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再如,当前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法律制度没有抓住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键点。具体来说,目前我国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需求,主要在于提高该群体自身的就业能力。由于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普遍存在工作经验的硬性要求,高校毕业生初次接触就业实践,在工作经验方面几乎为零,从而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及失业的现象发生。因此,在对待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时,应当与以生活保障及再就业为基本需求的下岗职工等失业群体相区分,抓住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从提高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实践能力着手,以此制定符合目前我国人才资源市场客观实际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法律制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法律毕业问题思考对策研究论文(共2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