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heck D.P.I的主波长吸光度值大于Blank u 的值时,结果用u标示;
当check D.P.I的主波长吸光度值小于Blank d 的值时,结果用D标示;
在间接反应中,也就是双试剂项目里:
当check D.P.I的主波长吸光度值大于Blank u 的值时,结果用U标示;
当check D.P.I的主波长吸光度值小于Blank d 的值时,结果用d标示;
这就是结果里“U/u/D/d”这四种旗标的来历。
下面举例说明读点前移技术的使用:
图27 读点前移举例1
图27中的三个曲线:红色是试剂空白,蓝色是正常样本曲线,绿色是异常样本曲线。
图中有两天竖线,一个E2,一个是check D.P.I,那么根据图示可以得到以下数据:
E2吸光度值 试剂空白修正E2(E2-试剂空白) 试剂空白 0.10 - 正常样本 0.50 0.40
异常样本 0.60 0.50
那么经过体积修正过的E2是要计算修正系数的,而修正系数=(R1+S)/(R1+S+R2)。
这里假设R1是80,S是16,R2也是16,这样修正系数就是0.875。
那么经过体积修正过的正常样本E2就是0.343,异常样本E2就是0.429。
同时我们也知道,Check D.P.I在R2之后,其正常样本为0.55,异常样本为1.00。
那么体积修正过的Check D.P.I-E2的值是:正常样本是0.207,异常样本是0.571。
根据试剂空白的原则,Blank u应该是0.40,Blank d 应该是0.05。
那么我们用Check D.P.I和E2的差值与Blank u值的0.40进行比较,正常样本的差值0.207小于Blank u值的0.40,而异常样本的差值0.571大于Blank u值的0.40,又是间接反应,所以结果报告U。
图28 读点前移举例2
图28的例子里,红色为试剂空白,绿色为异常标本2,蓝色为异常标本1。很明显,异常标本1是典型的底物耗尽反应,而异常标本2貌似没有问题,但R2加入之前就过高了。
E2吸光度值 试剂空白修正E2(E2-试剂空白)
试剂空白 -0.0041 - 正常样本 2.6119 2.6160 异常样本 1.7154 1.7195
经过体积修正后的E2分别是:异常样本1为2.242,异常样本2为1.474;
Check D.P.I值为:异常样本1为2.4665,异常样本2为1.4670;
E2和Check D.P.I的差值为:异常样本为0.224,异常样本2为-0.007;
Blank u值设为0.20,Blank d值设置为0.01。
异常样本1的差值0.224大于Blank u的0.20,又是间接反应,所以结果报告U;
异常样本2的差值-0.007,小于Blank d的0.01,又是间接反应,所以结果报告d。
这是两个利用试剂空白限制和E2以及Check D.P.I检查点进行底物耗尽判断的例子。在这两个例子中,试剂空白放的很宽,并不是严格按照150%和50%最高最低计算公式计算的,但即便是这样,例子中还是判断为底物耗尽。
而在参数设置里,Blank u/d往往被设置成±9.9999,这也就意味着不进行底物耗尽判断和试剂空白判断,那么Check D.P.I和M.DET.P.l的设置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样本吸光度限制Sample u/d在底物耗尽中的用途呢?其与试剂空白Blank u/d可以同时,也可以单独使用,监测底物耗尽依然有一定的作用。
图29 样本吸光度限制Sample u/d在底物耗尽判断中的示意图
图29的上图是选择点吸光度值大于Sample u,下图是选择点吸光度值小于Sample d,所以都被判断为底物耗尽。下面举例说明计算方法:
图30 Sample u/d判断底物耗尽的例子
图中红色为试剂空白,蓝色为异常样本。试剂空白的E2为-0.004,样本的E2为0.6127;
Sample u/d=1.25-[0.6127-(-0.004)]*{[16(S)+80(R1)]/[16(S)+80(R1)+16(R2)]}=0.7215;
经过修正后的曲线就是蓝色虚线部分,那么主读点区的最后两个点的吸光度也就是选择点的吸光度值只有0.250,远远小于Sample d 的0.7215(图中放宽到0.750),所以判定为底物耗尽。(下降反应是Sample d,上升反应是Sample u)。
判断底物耗尽后,就需要读点前移。而采用读点前移,还需要一个M.DET.P.l读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Siemens Advia 系列生化仪参数详解 - 图文(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