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案(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四、不同文学观念的论争 一.与林纾等人的论争 林纾连续写了两篇小说《荆生》和《妖梦》含沙射影地攻击新文学革命者。针对林纾等的进攻,新文学阵营给予了有力的回击,《每周评论》转载了林纾的《荆生》逐段进行了评点批驳,蔡元培则写了《答林琴南函》。 二. 与学衡派的论争 “学衡派”是以《学衡》杂志而得名。杂志主编为吴宓,主要撰稿人有胡先骕、梅光迪等人。 四、与甲寅派的论争 甲寅派,是以《甲寅》周刊而得名,甲寅派领袖是章士钊,早年参加过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二次革命后,流亡日本,1914年在东京创办了《甲寅》月刊。1925年章士钊出任段祺瑞政府的教育总长后,将《甲寅》月刊复刊为周刊。 五、 五四初期的创作尝试 五四初期,所出现的多是一些尝试性的白话文实验。这些尝试者几乎都是文学革命的旗手和主将。 (一)初期的白话诗 最早发表白话诗的是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等人。 教学目的 文学革命的内容:文学革命论和文学革命的论争 及要求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手段 参考资料 总结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

6

理解学衡派的价值和初期白话诗的历史意义 课堂教学 《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新文学大系》 课后小结 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 课程类型 卢晓 本科生基础课 所在单位 授课时间 人文学部 授课对象 教学内容提要 (二)早期的问题小说 时间分配及备注 问题小说是启蒙的必然产物,人们正是用小说的形式讨论着涌现出来的恋爱婚姻问题、妇女问题、儿童教育问题、劳动者命运问题等。早期的问题小说指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前的早期问题小说。主要是在《新青年》和《新潮》以及《晨报》上发表的小说。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汪敬熙的《雪夜》;杨振声的《渔家》;夬庵的《一个贞烈的女孩子》;俞平伯的《狗和褒章》。 (三)早期的问题剧 话剧的开端;对于易卜生戏剧和易卜生主义的介绍;胡适创作的中国第一部话剧:《终身大事》。 第二章 鲁迅的创作 第一节、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狂人日记》 鲁迅的生平和走向文学道路的原因。 《狂人日记》,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狂人日记》的意义和价值: 一:表现得深切——思想上,提出了礼教吃人的主题,从而呼唤人的解放。 7

鲁迅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封建道德的吃人: (1)统治阶级吃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性意象) (2)被统治者也吃人; (3)孩子本来是社会的希望,可他们也要吃人; (4)觉醒者曾经吃过人。 鲁迅又把这些吃人者概括了三个特点: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 分析小说中,“海乙那”的意象:海乙那上一仅次于狂人的又一重要意象,它统领了除狂人以外的所有人的特征。 在狂人的这些疯言疯语中,作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封建历史吃人的本质。并指出了吃人历史的广阔、悠久和深重。最后,鲁迅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的,在《灯下漫笔》中,鲁迅也曾经讲过所谓中国的历史都是人肉的宴席,中国青年只有掀掉这人肉的宴席,才有未来。最后狂人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的 及要求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手段 早期问题小说和鲁迅的《狂人日记》 理解《狂人日记》作为中国小说伟大开端的意义 课堂教学;课堂提问 《狂人日记》 参考资料 总结五四问题小说和鲁迅小说的不同点

8

课后小结 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 课程类型 卢晓 本科生基础课 所在单位 授课时间 人文学部 第三周(第一次课) 授课对象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及备注 鲁迅的《狂人日记》分析(续) 二:格式的特别——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 1、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手法的相结合,显示出鲁迅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高超技巧。 2、打破的传统小说有头有尾,环环相扣、依次展开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而是代以片段的结构,以心理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4、 以双关结构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画出国民的灵魂 一、 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伟大开端,这是它的文学史地位。对于鲁迅的前期小说而言,《狂人日记》是其全部的《呐喊》和《彷徨》的一个总纲,它把鲁迅对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思想的认识做了一个综合性的象征性的表现。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而《呐喊》和《彷徨》则是它的细纲。揭示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愚昧和麻木的精神状态,以此来展现启蒙的主题。 9

《阿Q正传》 在鲁迅的小说中,同时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形象便是阿Q。 1、《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鲁迅讲,他写阿Q是为了暴露国民性的弱点,画出国人的灵魂,目的在于“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通过阿Q刻画的正是国人麻木的灵魂。对于这些麻木的灵魂,鲁迅有一句名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在《阿Q正传》这部小说中,鲁迅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缺陷——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实际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很多篇章都对辛亥革命做了深刻的描写和反思。 3、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思: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写尽了不觉悟群众的形象,他们的不觉悟是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与他们思想观念的分离。这就是他们的愚昧和不觉悟,尤其是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封建等级观念,中国封建伦理道德也是建立在等级观念之上的。 教学目的 及要求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手段 分析鲁迅的作品的总的主题和《阿Q正传》 《阿Q正传》中对辛亥革命的反思 课堂教学;课堂讨论 《阿Q正传》 参考资料 总结鲁迅小说的创作目的 课后小结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案(2)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6276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