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代汉语习题集20套(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6、拗 7、救 8、借对 9、流水对 10、联 二、写出下列题目要求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1、如果一首近体诗的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2、如果一首近体诗的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仄平平”,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三、分析下列几首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

1、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戚戚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2、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3、前年戍月支,城下沒全師。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張籍·沒蕃故人) 4、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kān)。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杜甫·月夜)

四、简述一首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及对仗等方面的要求。 古代漢語練習題(10)答疑 第一章練習題答疑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並指出其用法及意義。

題解說明:這類題目的一般解答方式如下:首先從具體的句子(即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歸納出所問的詞的意義,分析該意義屬於古義還是今義,然後分析出相應的今義或者古義,在了解的基礎上分析兩者的差異。這類題目有一個較大的特點,就是句子中的意義往往是該詞的古義,而該詞的今義往往是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很少有不同)。因而做該題型的技巧是:從句中歸納出該詞的意義,這個意義基本可以肯定就是古義,然後對比該詞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總結出二者的差異具體表現在什么方面。本題參考答案如下:

1、皮:古義專指動物的毛皮、今義泛指事物的表面部分,詞義範圍擴大; 2、子:古義指子女,今義指兒子,詞義範圍縮小;

3、羹:古義指帶汁的肉、今義指湯類食品,詞義範圍轉移; 4、怨:古義指痛恨、今義指埋怨,詞義程度由重變輕;

5、謗:古義指背後議論人、今義指毀謗或造謠中傷,詞義感情色彩由中性變成貶義; 6、爪牙:古義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幹將、今義指壞人的幫凶,詞義感情色彩由褒義變為貶義;

7、恨:古義指遺憾、今義指痛恨,詞義程度由輕變重; 8、河:古義專指黃河、今義泛指河流,詞義範圍擴大;

9、穀:古義泛指各種糧食作物、今義專指穀子一種作物,詞義範圍縮小; 10、涕:古義指眼淚、今義指鼻涕,詞義範圍轉移;

11、菜:古義專指蔬菜、今義指包含蔬菜以及肉蛋等副食,詞義範圍擴大; 12、睡:古義指打盹、今義指睡覺,詞義範圍擴大;

13、糧:古專指出行所帶的幹糧、今義指各種糧食,詞義範圍擴大; 14、湯:古義指熱水、今義指湯類的食品,詞義範圍轉移; 15、江:古義專指長江、今義泛指河流,詞義範圍擴大; 16、臭:古義泛指各種氣味、今義專指臭味,詞義範圍縮小; 17、誅:古義指責備、今義指殺掉、殺死,詞義程度由輕變重;

18、宮:古義指所有人的房屋、今義指帝王居住的宮殿,詞義範圍縮小; 19、墳:古義指大土堆、今義指墳墓,詞義範圍縮小;

20、官:古義指官府、今義指官員,詞義範圍轉移;寺:古義指官署、今義指寺院,詞義範

圍轉移;

21、朕:古義指所有人均可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我”、今義指皇帝一人使用的稱呼,詞義範圍縮小;

22、暫:古義為突然或一下子、今義為短暫或暫時,詞義範圍轉移; 23、祥:古義為征兆、今義指吉祥,詞義感情色彩由中性變褒義; 24、侵:古義為不宣而戰、今義指侵略,詞義感情色彩由中性變貶義;

25、鍛煉:古義為玩弄法律誣陷人、今義指通過一定的方式使人或事朝好的方面發展,今義感情色彩由貶義變褒義;

26、購:古義指重金懸賞、今義指一般的購買,詞義程度由重變輕; 27、禽:古義是鳥獸的總稱、今義專指鳥類,詞義範圍縮小; 28、蟲:古義是所有動物的總稱、今義專指昆蟲,詞義範圍縮小; 29、瓦:古義是陶器的總稱、今義專指一種建築材料“瓦”,詞義範圍縮小;

30、複辟:古義為恢複君位、今義指反動勢力卷土重來,詞義感情色彩由貶義變褒義; 31、丈夫:古義是所有男子的總稱、今義專指婦女的配偶,詞義範圍縮小; 32、丈人:古義是所有老年男子的總稱、今義專指妻子的父親,詞義範圍縮小; 二、舉例說明古今詞義差異的在範圍、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體表現。 古今詞義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詞義範圍不同,也就是詞義的外延不同。主要有三個方面: 1、詞義範圍擴大(簡稱詞義擴大)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采取了全面擴張的方式,使古義成為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為詞義範圍擴大。(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成為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響:古專指回聲。《水經注·江水》:“空穀傳響,哀轉久絕。”今泛指聲音。洛賓王《在獄鳴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宜沉。” 2、詞義範圍縮小(簡稱詞義縮小)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由寬泛到狹窄,采取了全面收斂的方式,使今義成為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為詞義範圍縮小。(今義小於古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之中,成為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金:古義指金屬的總稱。《說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後專指黃金。《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 3、詞義範圍轉移(詞義轉移)

詞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聯系。詞義範圍由某一事類轉移到另一事類,由甲範圍變為了乙範圍。例: 葷:古義指蔥蒜等有辛辣刺激氣味的蔬菜。《說文·艸部》:“葷,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後指魚肉等肉類食品,《舊唐書·王維傳》:“居常蔬食,不茹葷血。”範成大《離堆行》:“款門得得酬清樽,椒漿桂酒刪膻葷。”舒夢蘭《遊山日記》:“公已絕葷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 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為褒義、貶義、中性三類。詞義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但有少數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變化的情形如下: 1、由褒義變為貶義。例: 複辟:古義指恢複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複辟。”感情色彩為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卷土重來。用作貶義。 2、由貶義變為褒義。例:

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傳》:“則鍛煉而周納之。”《後漢書·韋

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用為貶義。今義則用為褒義。 3、由中性變為褒義。例:

祥:古義指吉凶的征兆、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預兆時為中性詞。後指吉祥,《韓非子·內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為褒義。 4、由中性變為貶義。例:

②侵:古義指不宣而戰,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後指非正義的侵略、侵犯。《韓非子·內儲說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

有些詞意義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異。具體表現如下:

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例:誅:古義為責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說文·言部》:“誅,責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後來詞義變重,成為“殺”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成語有“天誅地滅”。

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例:購: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說文·貝部》:“購,以財有所求也。”《史記·項羽本紀》:“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今義指一般的購買。《清史稿·兵志》:“請令兩廣督臣續購大小洋炮。” 三、閱讀《九方皋相馬》《景公射出質》《扁鵲之衛》三篇文章,完成以下問題: 1、找出幾篇文章中活用的詞,並說明用法。 1、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九方皋相馬)用法:名詞作狀語; 2、請見之。(九方皋相馬)用法:動詞使動用法; 3、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九方皋相馬)用法:數詞用為動詞; 4、景公飲諸大夫酒。(景公射出質)用法:動詞使動用法; 5、君嗜之,則臣食之。(景公射出質)用法:動詞使動用法; 2、找出幾篇文章中的判斷句及被動句。 (一)判斷句:1、臣之子皆下才也。(九方皋相馬) 2、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九方皋相馬) 3、若皋之所觀,天機也(九方皋相馬) 4、此諸臣之不肖也。(景公射出質) 5、今日之言,章為君,我為臣。(景公射出質) 6、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景公射出質) 7、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景公射出質) 8、非子所能治也。(扁鵲之衛) 9、夫扁鵲,天下之良醫。(扁鵲之衛) 10、而不能與靈巫爭用者,知與不知也。(扁鵲之衛) (二)被動句:

1、今所輔於君未見於眾,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景公射出質) 2、找出幾篇文章中的賓語前置句式,並說明其類型。

3、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九方皋相馬)句式:賓語用代詞複指。 4、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扁鵲之衛)句式:賓語用代詞複指。

第二章練習題答疑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並說明其屬於本義還是引申義。

題解說明:做這個類型的題目時,主要的思路是:首先從句子中也就是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歸納出該加點詞的意義,然後根據探究本以所使用的方法,聯系字形來分析該意義與字形的關系,如果意義與字形聯系非常緊密,那麼該意義往往是本義;如果意義與字形聯系不緊密或者從字形看不出聯系,那麼該意義往往就是引申義。

1、發:發射、射箭,本義;2、發:出發,引申義;3、發:崛起,引申義;4、發:啟發,引申義;5、朝:早上,本義;6、朝:朝見、上朝,引申義;7、朝:朝廷、朝堂,引申義;8、首:頭,本義;9、防:堤壩,本義;10、防:防備,引申義;11、本:樹根,本義;12、北:戰敗、失敗,引申義;13、過:超過,引申義;14、過:過錯、過失,引申義;15、潰:堤壩決口,本義;16、潰:潰敗,引申義;17、信:言語真實,本義;18、信:相信,引申義;19、節:節約,引申義;20、節:節奏、節拍,引申義;21、節:節氣、季節,引申義; 22、隙:牆上的裂縫,本義;23、隙:隔閡,引申義;24、要:人的腰部,本義;25、要:需要,引申義;26、城:城牆,本義;27、閒:門縫,本義;28、間:參與,引申義;29、間:離間,引申義;30、間:夾雜,引申義;31、緣:沿著,引申義;32、賤:價格低、便宜;本義;33、及:追上,本義;34、及:等到,引申義。

二、先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然後將其詞義引申的層次用圖表示出來。 題解說明:作這類題目時,先歸納出該詞在每句話中的意義,再從字形分析出本義與引申義。然後在引申義中分析各引申義之間的關系,根據其中的關系畫出引申的線索圖。分析引申義之間的關系時可以從義素、特點、性質等各方面入手。 任:

①抱 ②擔子 ③責任、任務 ④任用 ⑤任憑 ⑥承擔、擔當 ⑦擔保 ⑧信任 “任”的引申線索可圖示如下:

②擔子 ③責任、任務 ④任用 ⑤任憑 ①抱

⑥承擔、擔當 ⑦擔保 ⑧信任 三、簡答:

1、什麼是詞本義和引申義。

答:本義顧名思義應為詞本來的意義,他是從字形方面分析出來的、有古代文獻做參證的、最早的意義,是引申義的源頭。

由本義推演而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根據與本義關系的親疏遠近可將引申義分為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如:“朝”本義是“早上”,後來引申出“上朝、朝見”、“朝廷、朝堂”、“朝代”等意義。

2、舉例說明如何探求詞的本義。 答:1、必須依據字形分析;例: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為

,江水又東,逕巫峽。古指河流,本義。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為 ,伐木不自其本,必複生。樹根,本義。 C會意字,糞:甲文字形為

,堂上不糞,則郊草不芸。掃除,本義。

D形聲字,誅:從言,朱聲。於予與何誅?責備,本義。 在探求詞的本義時必須依據古文字形,如莫 才能准確地把握本義,否則容易產生混淆。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據古文形體,

2、從多個義項中歸納。

在探求詞的本義時還必須依據古文獻,脫離了文獻,探求出的意義不一定是准確的。不能無中生有,不能前後倒置。如:

訪,有兩個常用義,一為詢問,一為訪問,文獻中詢問義在前,應為本義。 憤:有兩個常用義,一為憤懣,一為憤怒,文獻中憤懣義在前,應為本義。 四、閱讀本章文選,回答以下問題: 1、指出文選中的判斷句及被動句。

判斷句:?制,巖邑也,虢叔死焉。?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今京不度,非制也。 ?蔓,難圖也。?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擐甲執兵,固即死也。?射其禦者,君子也。?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同乘,兄弟也。?叔向曰:“必祁大夫。”⑴樂王鮒,從君者也。⑵夫子覺者也。 被動句:?蔓草猶不可除。?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

2、指出文選中活用的詞並指出用法。

?莊公寤生,驚薑氏。?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無生民心。?夫人將啟之。?段不弟,故不言弟。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邴夏禦齊侯,逢醜父為右。 ?逐之,三周華不注。?故中禦而從齊侯。?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

⑴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⑵冬,楚子伐鄭以救齊,門於東門,次於棘澤。 ⑶二子在幄,坐射犬於外;既食,而後食之。⑷皆取胄於櫜而胄。 ⑸死吾父而專於國。⑹宣子使城著而遂逐之。

⑺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其獨遺我乎?⑻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字所對應的今字、異體字或通假字,並指出其關系。

①寤——牾,通假字;②辟——避,古今字;③弟——悌,古今字;④舍——捨,古今字;⑤俛——俯,異體字;⑥奉——捧,古今字;⑦禽——擒,古今字;⑧愬——訴,異體字;⑨知——智,古今字;⑩說——悅,古今字。 4、解釋下列句字中加點的詞,並翻譯全句。

①都:都邑。 度:符合法度。 堪:承受。 都邑的城牆超過了百雉,就會成為國都的危害。先王的禮制,大都邑的城牆不能超過國都城牆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之一,小的九分之一。如今京地城牆不合法度,是不合禮制的,國君您將承受不了。

②殿:鎮守。 集事:成事。 擐:穿上。 軍隊的耳目都關注著我們的旗鼓,前進後退都聽從它的指揮。這輛戰車一個人鎮守住它,就可以成就大事。怎麼能因為自己的傷病敗壞了國君的大事呢?穿上鎧甲拿起武器,本來就是要走向死亡的。 ③戮:殺戮。 勸:勸勉,勉勵。 郤子說:“人不認為拿自己的死使其國君免於患難困難,我殺了它不吉祥。赦免他,來勸勉那些侍奉國君的人。”於是赦免了他。

④及:到達。 踞:蹲著。 鼓:彈奏。 讓宛射犬駕著廣車前行,兩人都坐上平時的乘車。將要到達楚軍的時候,兩人才坐上宛射犬的車子,都蹲在車後的橫木上彈琴。

⑤舉:舉薦。 讎:讎人。 覺:正直。 齊大夫對外舉薦不放棄自己的仇人,對內舉薦不放棄自己的親信,難道能單單放棄我嗎?《詩經》說:“有正直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歸順他。”夫子是有正直德行的人。 第三章練習題答疑

一、填空:1、表意體系2、四體二用3、分析漢字形義,許慎,9353,540 4、畫成其物、隨體詰詘,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指事,比類合誼、以見指撝5、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6、隸書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代汉语习题集20套(7)在线全文阅读。

古代汉语习题集20套(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5572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