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是 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
史鱼和蘧伯王都是卫国的大夫。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据《韩诗外传》卷七记载, 史鱼曾多次向卫灵公推 荐贤良的蘧伯王,并多次建议卫灵公罢免 奸臣弥子瑕,但没有被卫灵公采纳。史鱼临死时 叫儿子不要在正 堂为自己办丧事,以此来劝谏卫灵公重用蘧伯王,罢免弥子瑕。所 以,史 鱼又有“生以身谏,死以尸谏”之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
21.子曰:“仁者何以乐山,知者乐水。”请标明句中“乐”字的读音并说明刘向《说苑.杂言》中是如何记述“夫仁者何以乐山也?”与“夫知者何以乐水也?”的。
yao刘向辑《说苑》,又将孔子这段话加以引申增删,于是有了另一种版本: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曰:夫山崔嵬,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是仁者所以乐山也。”于孔子颂语之外,再颂山的高峻伟岸,万民敬仰。天赖之而高远,地赖之而辽敻,志士赖之激扬蹈励以养奇伟之气。”
对于“智者乐水”,刘向《说苑.杂言》曾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耶?孔子对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插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徽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志。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而也,是知之所以乐也。” 22.孔子是如何回答子张所问的:“夫仁者何以乐山也?”
孔子回答:“夫山者屹然高。”因为山挺拔高耸。这回答太过简单,子张不解,继续追问:“屹然高则何乐焉?”挺拔高耸有啥特别招人喜欢的? 子张的追问,引发了孔子的激情,
吟诗般的答道:“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焉,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气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所以乐于山者也。”山是草木生长的地方,鸟兽繁殖的地方,也是生产国家财富和百姓日用之物的地方。生产财富和日用之物不是为了自用,四面八方都可以到山上采取,山都无私地给予。山还生出云,生出风,使天地贯通,阴阳和谐,雨露润泽,万物赖之以生长,百姓赖之以食用。这就是仁者特别喜欢山的原因啊。
23.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这段话是谁对什么人说的,《论语》中那一篇记载了这段话,请写出这段话的译文。 《论语·泰伯第八》
曾子与孟敬子(鲁国大夫孟孙捷)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
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 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 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24.子路是怎么死的,请简述事件的整个过程。
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原因:
他这样不避祸端主动参与,是因为他的那颗责任心与大义之心,他不能容忍自己所辅佐的国家产生如此祸乱。
过程: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
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25.孔子因鲁国内乱而奔齐,时年他已几岁?当他进入齐国过泰山侧时,看到了什么事
情?请用译文解答。
35岁。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26.请简述子贡救鲁的过程。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子贡在这次事件的作用?
齐国大夫田常准备篡位,鼓动齐国出兵伐鲁,想借此削弱国内反对派的势力。孔子听说之后,便召集弟子,商议拯救父母之邦(注:孔子是鲁国人)。子贡提出来由他处理,孔子同意了。
子贡先去齐国,劝田常改伐鲁为伐吴。子贡很清楚田常心里打什么算盘,便和田常说:齐国和吴国,都是大国,只要打起来,齐国肯定损兵折将,国内反对田常的力量就会削弱。田常说好是好,可是伐鲁的兵都已经在路上了,突然改伐吴,师出无名啊!子贡说我去一趟吴国,劝吴国主动上门找茬就是了。
子贡知道吴王夫差一心想要称霸,便跑去和吴王夫差说:眼下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齐国恃强凌弱,出兵伐鲁,大王如果能出兵救鲁,一来可以落个好名声,二来可以削弱竞争对手,吴王夫差说这主意不错,可我担心越王勾践背后偷袭我。子贡说这好办,我替大王您去一趟越国。
子贡又对越王勾践说:吴王夫差说他想北上伐齐,但担心你背后偷袭;依我看,你还要继续忍耐才是上策,表面上奉承他,怂恿他挥师北上,和齐国打、和晋国争,等到他消耗得差不多了,你再出兵,灭他就是小事了。
越王言听计从,在吴王面前继续做摇尾乞降状。于是,吴王踌躇满志地挥师北上。 子贡又去了一趟晋国,跟晋国的国君说:吴王挥师北上,其志不小,只怕要跟贵国争霸啊!贵国还是早点做准备吧。没过多久,吴国军队和齐国军队大打出手,齐军大败。此后,吴王又与晋君争霸,吴军大败。越王勾践就趁这机会,一直打到吴国都城。吴王夫差从中原狼狈撤军,最终被越王勾践消灭得干干净净。
在《史记》中,司马迁花了近两千字来叙述子贡的这一光辉事迹,深有感慨地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27.孔子击石磬的时候,挑草筐的人对他说了什么话。这句话是引自何处?请写出原文和译文。
引自《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击磬。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 译文:孔子击奏石磬。有个扛着草筐从门口经过的人,说:“有心思呀,就击打石磬吧! 硜硜的声音啊,是在诉说没人赏识自己罢了!”
28.颜回死时才几岁?有人统计了孔子对颜回的八个优点是什么?
40岁。
1 只知其业 不见其止 2 闻一知十
3 不迁怒 不二过 4 身居陋室 却安贫乐道 5 齐心三月不违仁 6 语之不惰
7 对老师所言 无所不说 8 用则行之 舍则藏之
29.翻译: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 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
心上》)
译文:
桃应问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那该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捉起来罢了。”(桃应问:)“那么,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哪能去阻止呢?(皋陶的权力)是有所承受的。”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
孟子说:“ 把抛弃天下看得如同丢弃破草鞋一样。(因此他会)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来,一辈子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了天下。”
30.子贡见夫子年近五十,还没有出来做官,他用什么例子来试探老师的想法?孔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出自《子罕》第九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孔子并不是不愿意出来为天下做事,而是等待时机。要用,但是要有选择的用。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也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31.翻译: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
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大学论语复习提纲(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