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植物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此外,还建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动、植物标本馆。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学术和人才交流关系。
学院现有教师9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52人、副教授3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0人,中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设臵的本科专业有:生物学基地班、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生物学基地班(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本基地班是我国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其任务是培养具有系统而扎实的生命科学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
2005年起,本院开办了生物学基地国际班,该班学生是从生物学基地的新生中选拔产生的,学生英语基础好,交流能力强,主要专业课全部进行英语教学,教师由专职外教、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组成,选用国际优秀原版教材,进行全英语讲授,考试试题也是英文,并要求英文答题。
主要专业课程有: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结构生物学和生物统计学等。
本基地班毕业生中50%的学生可推荐为免试研究生,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亦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本基地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生物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经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其任务是培养具有遵纪守法、品质诚信、富有爱心,掌握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受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及创业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产业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制品学、生物工艺学等。
本基地班毕业生中50%的学生可推荐为免试研究生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亦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亦可在医药、农药、生物制品等领域的企业及经营管理部门从事研究开发、产业化、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工作。
从2009年开始增设病毒学方向,从本基地班中选出30名学生,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生命科学及病毒学领域的主要课程,培养医学病毒学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深入开展传染病防治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输送合格毕业生,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毕业生可到国内外大学、研究所攻读病毒学、免疫学等领域博士学位,也可到传染性疾病控制中心、检验检疫中心等单位从事检疫与流行病学研究,还可到生物技术产业从事抗病毒药物、疫苗等研发工作,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学院网址:http://www.chem.whu.edu.cn 联系电话:027-87862669
电子信箱:skyjx@whu.edu.cn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6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涵盖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4个一级学科的综合性学院,拥有和共享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211工程”建设学科1个、“985工程”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个。
学院现有教授28人(含博士生导师22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8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际制图大会地图杰出作品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地理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和“环境化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学院从2004年起与荷兰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ITC)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从2006年起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资源环境类专业本硕连读研究生,2008年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本科生2+2联合培养计划。同时还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进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合作。2009年起与瑞典隆德大学联合进行欧盟师生交流项目。目前,学院正在推进与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本科生2+2联合培养计划。
设臵的本科专业有:地理科学基地班、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地理科学基地班(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本基地班重点培养地理科学的高级研究人才和具有厚实基础、能够开展资源环境交叉学科研究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主要专业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地理景观模型与模拟、环境科学原理、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等。
基地班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方面享受优惠待遇,毕业生可通过推免或考试形式在科研院所、教育部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也可在政府部门,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测绘、交通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工作。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应用数学、测绘遥感科学、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本专业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包含空间信息工程方向。
主要专业课程有:空间数据库、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测图实习、数字地图制图软件设计、遥感技术实验、数据库技术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
毕业生主要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信息中心等单位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及开发工作,也可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房地产、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环境科学专业
37
本专业主要学习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系统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基本知识、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环境规划或管理的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态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
毕业生主要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城市规划与建设、大型厂矿企业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技术应用工作。
环境工程专业
培养能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施工、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以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理论为基础,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环境污染控制原理、污染物治理技术、清洁生产和工程设计等系统的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专业教学、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水力学、流体机械、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臵、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等。
毕业生主要在研究所、设计院、工矿企业及规划部门、经济管理等部门从事环保工程设计与施工、规划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本专业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和土地测量、土地估价、土地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基本技术,掌握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严格接受土地规划、测量、估价、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具有从事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土地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信息系统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建设用地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土地估价、土地信息系统等。
毕业生主要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及开发工作,也可在国土资源、测绘、房地产、城市规划、林业、交通等专业管理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部门工作。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本专业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系统掌握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掌握资源、环境、城市与区域规划管理及遥感、城市建设、计算机和环境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环境科学原理、资源环境评价方法与技术、资源经济学、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分析、资源环境规划、空间数据库、环境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等。
毕业生主要在国土资源、环境、城市规划、测绘、城市管理、交通等专业管理部门,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公司从事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联系电话:027-68778296、68778284 电子信箱:ress@whu.edu.cn
38
水利水电学院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溯源于1952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2000年12月,新武汉大学组建后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水利工程系、水力发电工程系、河流工程系与动机系水资源专业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整合组成。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现已成为综合实力突出、享誉国内外的水利水电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下设四个系、九个研究所,拥有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农田水利与水环境、工程泥沙、水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水利水电工程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41人,其中专任教师158人。教师中有教授61人,副教授65人。教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珞珈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61人,其中院内博导46人,兼职博导15人。四个本科专业均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专业学科强大。拥有水利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3个。具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工程硕士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8个。与兄弟学院共建博士点4个、硕士点4个。
学院科研成果突出。积极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参与了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和西电东送等国内几乎所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际节水奖及省部科技进步奖等62项;到款科研经费总额3.2亿元。
学院对外交流广泛,与美国哈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怀俄明州立大学、瑞士皇家理工学院、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学、国际水管理研究院、国际水稻研究所、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等二十多个国家几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学者互访、互派留学生、科技合作与交流等关系。每年约有30多人次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考察,50余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
学院人才培养成绩斐然。有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含工程硕士),另有成人学历教育、研修班、短训班等各类层次的继续教育。学院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高水平、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培养,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水利水电技术人才。学生进校后前两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限,采用统一的工科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两年后,在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就业设想自主选择专业。毕业生质量高,深受社会好评,连续八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是“武汉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当前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院立足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的办学思路,发扬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使学院建设成水利水电领域国内外知名、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而努力奋斗。
设臵的本科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均按水利类招生。
水利类(含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水是生命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水利水电类学科是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江河防洪与治理、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一门
39
工程学科。随着我国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特别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的建设,为水利水电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学科大类采取“专业打通招生、分段培养”方式培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水利水电技术人才。学生进校后前两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线,采用统一的工科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两年后,在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就业方向,在学院四个本科专业中自主选择专业。
本学院四个专业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在国内大学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该专业主要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及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方法。专业特点是:重点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兼顾中型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结合。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2004和2005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该专业位居全国40余所大学该专业中的第一名。
主要专业课程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工程经济、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等。
毕业生可在水利、水电、电力、土木建筑等相关行业的部门及科研院校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教学等工作。50余年来,该专业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输送了近万名优秀人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该专业主要研究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分析与计算、水文预报、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特别是水电能源开发利用、水环境工程、水政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分析、设计方法。专业特点是:信息采集与分析计算结合、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并重。培养计算机、外语、经济管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电能源开发、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勘测、规划设计、预报预测、调度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2006年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该专业位居全国30余所大学该专业中的第一名。
主要专业课程有: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原理、地下水、水文信息学、数学规划、水利工程经济、水文预报、水文分析及计算、水资源规划及管理、水资源系统调度、水环境规划及管理等。
毕业生可在水利水电、电力、城市水务、交通、环境保护等部门及科研院校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测验、规划、设计、预报、调度及科研教学等工作。
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专业
该专业是武汉大学独办的特色专业,着重研究港口、海岸、航道及河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专业特点是:结构工程与流体工程并重、治河防洪与港口航道兼顾、数学模拟与物理模拟结合。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该专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
主要专业课程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河流动力学、河流模拟、治河防洪工程、水工建筑物、河流管理学、港口航道工程学等。
毕业生可在江河治理、防汛指挥、流域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及港口航道工程等部门和科研院校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教学等工作。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0武汉大学本科招生专业(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