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平台课体系(专业基础平台课包括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制度、现代国际关系、电子政务),进行统一培养;一年以后,在学生对相关专业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兴趣、特长、社会需求,分别进入相关专业继续学习。本科毕业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思想品德优秀、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者,经选拔后可推荐免试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家管理、政府公共管理方面的智慧,掌握政治与行政的一般规律以及当代中国政治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政治改革与发展、电子政务等方面建设和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力求使学生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修养和较高的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并掌握现代办公自动化管理、电子政务管理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成为社会和政治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推进国家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方面的后备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制度、现代国际关系;管理学、行政学原理、电子政务、宪法学、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西方政治思想、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当代西方政治学说、公共政策分析、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行政法学、公共经济学、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毕业生可在各级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业(含外资、合资企业)、事业单位、部队、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新闻出版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理论宣传、政务管理或教学、科研等工作。
外交学(国际事务)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工作能力,对国际问题有敏锐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能够在涉外事务领域从事管理、研究咨询与实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外交学是跨学科交叉性的专业,力求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合理的知识系统。本专业主要从事外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国际事务、国家交往和外事管理的一般规律和运作过程。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现代管理技能。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制度、现代国际关系;外交学概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原典选读、当代中国外交、外事管理概论、国际礼仪、国际组织学概论、专业英语、涉外英文文书写作、国际英语新闻(听、说、评)、涉外谈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外交、国际法、世界经济概论、电子政务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毕业生可在各级党政机关的外事部门、国际组织与机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大众传媒的国际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政策研究、理论宣传、咨询与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求实创新精神,政治坚定,思想敏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制度、现代国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著选读、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普通心理学、青年学、组织行为学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党政群团、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机构、军队从事理论宣传、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工作。
26
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培养目标: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政府、非政府公共机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应用科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和各类非政府公共机构的诞生,迫切需要一大批专业化的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类面向公共管理的主要分支领域,培养具有坚实的公共管理科学及相关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受到严密的理论思维和严格的管理实践训练,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管理类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等三个专业,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进行培养,即入学后第一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采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专业基础平台课包括管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行政学原理、社会保障概论、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一年级末,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分别进入相关专业继续学习。本科毕业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思想品德优秀、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者,经选拔后可推荐免试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行政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企业单位、非政府公共机构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规律和方法,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通晓中外行政管理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具有行政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高等数学(F)、线性代数(D)、管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行政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保障概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组织学、行政法学、行政监督学、公务员制度、当代中国政府、西方行政学说、行政案例分析、决策理论与方法、政治学原理、市政学、社会调查与统计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党群部门、企事业单位、非政府公共机构中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管理、文字秘书、政策分析等方面的实际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中从事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公共管理类专业。该专业运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公共事业管理及公共事业部门管理活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相应的经济学和法律知识,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有创新精神,能应用相关理论知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并具有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高等数学(F)、线性代数(D)、管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行政学原理、社会保障概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理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营销、卫生事业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医药经济与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行政法学、管理信息系统、社会统计学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毕业生可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公用事业单位,城市社区、环保、非营利组织营销部门,医药经济、健康管理、公共安全等公共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或在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专业
培养目标: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全
27
面发展,通晓中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从事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与商业性保险运作和管理,并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高等数学(F)、线性代数(D)、管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行政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险、公共财政与税务、公共金融与投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保险学、风险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统计学、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等。
毕业生可在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政府政策研究部门、政府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金融性公司、保险公司及其它公共经济部门从事实际工作,以及在有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院网址:http://www.pspm.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260、027-68755297 电子信箱: ylh2236@126.com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1893年自强学堂创办时就有“算术门”。1913年组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之后成立了数学物理部,1923年由当时的四部改为八系时定名为数学系,2001年1月,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将相关学科重组成立了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院现有教师117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52人,教授中有博士生导师28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杰出基金获得者A类3人及B类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学院现具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等5个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
学院的“基础数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1991年首批获准建立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设立数学基地班。学生在院内可以转专业。学生奖学金的覆盖面达到35%以上,基地班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超过50%。近五年来,学院有八十多名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其中2001级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所在队获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捧回“高教社杯”。2006年3月,2002级数学基地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学院连续五年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超过50%。
学院与法国、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多所著名高校签订联合培养本硕连读研究生协议,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同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学院2010年本科生出国深造率达到30%以上。
设臵的本科专业有:数学基地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按数学类招生。
数学基地班(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本基地班是教育部首批15个全国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学科专业点之一。研究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特别是现代高科技环境下的交叉与应用。培养系统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获得数学建模、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
28
训练,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软件开发等能力的高级数学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与偏微分方程、抽象代数、泛函分析、概率论、拓扑学、实变函数、复变函数、微分几何、数值分析、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数理统计、C语言与数据库技术、组合数学与编码和物理等。
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决策管理、软件研制等方面的工作。
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数学类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前两年打通培养,两年之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专业方向。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本专业以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计算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研究和解决现代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中提出实际问题的学科。培养具有比较深厚的数学理论知识、掌握坚实的应用数学理论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抽象代数、拓扑学、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优化理论与方法、复变函数、微分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小波分析、分形及其应用、运筹学、C语言与数据库技术、线性控制系统、组合数学与编码、应用数学专题等。
毕业生可在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在政府、企业、工商、工程管理部门从事科技开发、决策管理、软件研制以及金融、精算等部门的规划管理和应用开发工作。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本专业研究以信息领域为背景的数学理论、数值方法和数字技术。培养具有数学素养,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某一方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解决信息的数字化和数字信息的计算机处理、科学工程计算、最优控制和运筹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代数、数值逼近、计算机图形学、常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最优化计算、信息论基础、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数据结构、c语言、数学模型、抽象代数、复变函数等。
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经济部门和公司企业从事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教学、应用软件设计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
统计学专业
本专业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受随机影响的数据的理论和方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及决策均有重要意义。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应用随机过程、数学模型、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复变函数、拓扑学、测度与积分、多元统计分析、实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统计计算与软件包、非参数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数值分析、程序设计与C语言等。
毕业生可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等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29
学院网址:http://math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4412
电子信箱:maths@whu.edu.cn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1928年成立的原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其历史可追溯到1893年自强学堂的格致门。我国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查谦、桂质廷、张承修、李国鼎、周如松等先后在这里研究执教多年。经过近八十年、几代人的努力,学院现已涵盖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技术四个学科门类,有多个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是我国最有影响的物理院系之一。
本院现有教师96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38人。有1位国家教学名师,2位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被纳入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4位珞珈特聘教授,3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教师中大多数有在国外与境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70%。学院设有物理学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材料物理系、基础物理教学与实验中心。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在本院。学院现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含10个2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有凝聚态物理国家级重点学科;物理学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湖北省优势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理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核固体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低维材料和智能器件教育部创新团队,物理学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设臵的本科专业有:物理学基地班(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类(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物理学类(含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材料物理(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电子科学与技术(含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光电子技术方向、电路与系统方向)。
物理学基地班(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物理学基地班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科18个专业点之一。本专业培养既具有坚实广博物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创新性、适应能力、发展潜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物理及相关科学研究与教学高级人才。在经过进一步深造后,能够适应各学科之间日益渗透的发展趋势和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在物理学院师资雄厚,设备先进,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中,物理学基地班的学生可以在数学基本理论、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获得系统而良好的训练。本基地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资助,专门用于开展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课题研究。
主要专业课程有: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电子线路、微机原理、计算物理、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微机原理实验、专业实验等课程。专业选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0武汉大学本科招生专业(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