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 学生发起学习活动 占 3.8% , 这个比例虽然不大,但表明了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努力发挥学生 \学 \的主体作用。其中在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 学生发起学习活动占 15.8% , 占该教师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发起学习活动,不再是简单地、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 , 这反映了学生从 \要我学 \转移到 \我要学 \的主体地位 , 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去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按目标进行学习,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自学能力。同时,为了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但要课前根据教材、学生等因素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 , 而且还要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产生的学习需要,灵活机智地把学生 发起的学习活动纳入自己的教学范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 四 ) 教师反馈类型分析 六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反馈的类型及其所占百分比如下 : 接受 / 表扬占所有反馈活动的 36.4% , 启发占 33.5% ( 其中重 复原来问题占 0.4% , 另提相关问题占 23. 6%, 提供思考线索占 9. 5 %), 阐述 / 解释占 14. 3 % , 小结占 11. 5 % , 忽视 / 批坪占 4.3% 。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作出反馈,而且,教师的反馈以鼓励和启发学生进 一步思考为主。我们观察到的一般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就重复该问题问另外一个学生,直至有一位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 要求为止。一旦回答正确,教师就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下一个教学环节所提的问题可能与上一个是互不相关的。这些语文特级 教师的教学却不是这样。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正确、不完整时 , 教师不是连续提问多个学生以寻求正确的答案,而是从另一个角度 提相关的问题,或提供思考的线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只有在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或对问题理解错了,教师才重提原问题。当学生的学习活动虽然正确但不够深入时,教师则作进一步的阐述、解释,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正确而完整时 , 教师则要求学生解释获得答案的理由或思维过程。当围绕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活动接近完成时,教师又注意对这一环节的教学作出小结,有时也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只有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 明显的错误 , 连学生都意识到时,教师才作出拒绝、批评的反馈。即使是这种反馈 , 教师也不是直接提出,而是以委婉的语气或反问的句式来表示,从而促使学生再思考,以使得到正确答案。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出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加理睬的现象 ( 无忽视类型的反馈 ) 。总之,语文特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反馈,形式丰富,类型多样。
主要参考文献 ( 咯 )
7
让语文教学还原?本色?
——《清平乐 村居》听课反思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韩玉宇
一
《清平乐 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农村词,05年12月,笔者又一次聆听了这首词的教学,其浅近淳朴、清新优美的词风再次扑面而来,整节课教者紧扣?村居?,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版块。 版块一:
新课伊始,老师带着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词串:?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
7
选自星韵网,http://www.wjstar.net/www/。
百度文库
塘……?江南水乡的美,语言文字的美,使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情境。 ?看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想到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渔的船回家了,渔村上空炊烟袅袅。? ?我想到有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心里甜滋滋的,一手摇着蒲扇,欣赏美丽的晚霞。? ……
同学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形象,有了意义。有了这样的一个?前理解?,孩子们的阅读期待已经很强烈,?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课文,认认真真地阅读起来,一会儿就读准了字音,读清了节奏,读出了停顿和韵脚,其中多音字?剥?的教学过程趣味环生: 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 生:剥(bāo)莲蓬。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生:剥(bāo)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 生:剥(bāo)花生。
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 生:剥(bāo)苹果。 师:错了。
生:削(xiāo)苹果。
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 生:剥(bāo)削(xiāo)。 师:又错了。 版块二: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
在?疏言?后,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在?显象?和?悟意?上着力了。通过读,学生?拍摄?到这样的村居景象
?我看到村子前小溪边长满了浓郁的青草。? ?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
?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在亲热地聊天。? ……
学生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借助这样的?直感?、?初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你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一个学生提出?无赖?这个词,?作者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我觉得他的形象是生动的,为什么说他是‘无赖’呢??显然,学生混淆了这个词的古今语义的变化。 ?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答案,先让学生读词句,联系上下文思考。教师发现,读这两句时,多数学生是笑着读的,教师把这个发现和学生作了交流,学生这样解释:
?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学生们明白了无赖的意思,读出了那种?童趣?。
?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特别顽皮,特别淘气。他是卧着剥莲蓬的,那种样子非常可爱。所以我读的时候,自然地就笑出声来了呀!?
百度文库
?因为老夫老妻最喜欢小儿,可以从‘最喜’这个词语看出来。? ?图上画的那个小孩子笑眯眯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也是笑眯眯的。? ?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学生们明白了无赖的意思,读出了那种?童趣?。 ?那现在你愿意做一个‘无赖’吗???不愿意!??无赖?一词古今义的变化学生已经了然。 版块三:
在通过看图、想象情景对话等途径帮助学生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这句后,老师顺势引导:?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这时候,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开始了。同学们悟出这里的?醉?不光指?微微喝醉了酒?,还指词中老夫妇俩?沉醉其中?,但老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在?茅檐低小?和?醉?之间挑起矛盾,不动声色地将板书?茅屋?与?醉?用箭头相连:?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还没小康呢,怎么会沉醉在其中呢??
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统观全文,有效地整合文本资源,教师在肯定的同时趁势将这个?球?踢给了学生。在两三分钟的静思默想和随后的讨论交流中,学生有了自己的解读:
?我觉得他们生活很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们有三个儿子。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 ?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们一家是非常和睦的。?
?他们老俩口觉得自己的儿子很懂事、很能干,所以陶醉在里面了,他们在享受天伦之乐。? ……
抓住这个?醉?字,境界全出。老两口陶醉在和睦、和美、和谐的村居中,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醉??词人醉了,学生醉了,听课的老师也醉了,至此,?村居?的意象已经活了。
最后,老师出示由词串自行改编的《清平乐 水乡金秋》,与学生一起诵读:?夕阳回首,芦苇轻轻扭,遍野枫叶相敬酒,归舟满载菱藕……?
这节课结束之后,上课的一位学生即兴发表了?课后感言?:?我觉得这节课的时间非常短,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仿佛只有十五分钟。我原来读过这篇课文,觉得很奇怪,课文很浅显,就这么个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写呢?而且还放到课本里去呢?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因为当时是战乱时期,看到这样和平、幸福的场面,作者更加感到温馨,课文表现出来的美也特别让人心醉。?
二
什么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显然,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什么样的视角更合理呢?这就需要一个前提——?务本?,一是体现?人本?,重视人的情感,人的需要,人的作用;二是强调语文的?本体?,复归语文的本位,上出语文的个性,还原语文的本色。我觉得这节阅读课就体现了?归回语文,归回人本?的追求。
归回语文,就要帮助学生用?语文的方式?与?语文?亲密接触。综观全课, ?读读悟悟?,?悟悟读读?,教师用最朴素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建构简约灵动的教学版块,将?读?、?悟?的过程充分展开,细细把玩,慢慢品味,如对?无赖?品读的?三部曲?:学生提到?无赖?这个词不理解,教师让学生标出这个词,并指出:?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然后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自读自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是?笑着读?的,利用这个?活资源?,追问为什么是笑着读的,多元的、感性的答案出来了,词语的情趣也出来了;最后教师幽默地问:?你们愿意做个无赖吗?,把词语放在现实的语境中再理解,体会古今义的不同。?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在这样的过程中,文本语言有了温度,有了深度,有了?精、气、神?,学生得以走近语文、亲近
百度文库
语文,语文之?本色?亦得以彰显。
归回?人本?,就要充分尊重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对话。课后学生的感言,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我?在学习,真正能从作品中读出?我?的思考,课堂中有真实的?我?的在场。综观全课,教师始终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放在首位,把学生的经验和问题作为重要的资源,如?看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读的时候,你觉得还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一下?还有那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再读读看,还能提出问题来吗??这样的设计,就把课堂的?门?彻底打开了,把学生自主学习的门打开了,把情感、思想的门打开了。通过师生有效的互动、对话,学生体会到了文中老夫妇俩的?醉?,体会到了作者辛弃疾的?醉?,感受到自己沉醉其间的愉悦。可见,?生本?和?生本?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开放和开放背景下的点拨引领,才能带来语文教学的真正繁荣。
这节课的结尾,在?茅檐低小?与?醉?之间引发冲突,可谓全课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心境、透过文字的甲胄洞悉作者的言语动机,由辛弃疾的《村居》到江南水乡的村居,由?学得?走向?习得?,都体现了教学的深度。这堂课的渐行渐进,大体经历了?形?的感知、?情?的影射、?意?的揣摩、?境?的浸润这样几个层次,做到了?力透纸背?,即透过文字的理解和把握,领悟作品中那些复杂、深刻、微妙、含混的情感、思想、旨趣、韵味和境界。由此提醒我们,本色不等于简单,看似简单的表面正蕴含着教者对?本?的深刻理解;本色的语文课堂也不是平面、苍白的,而是立体、活泼,细腻又丰富、质朴而生动的。本色的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离他们最远的终点。?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呼唤本色语文》这篇文章中提到?平平淡淡教语文?,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本体、本真。?让语文教学归回?本色?,就是要返于自然,归于纯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某种意义上说,?本色?更体现着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教学叙事范例2:
8
小鸟飞走的是什么
今天作为学校评优课的评委,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云房子》。上课的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可谓煞费苦心,课前每一个孩子做了一个头饰,而且进行了大量的师生表演的训练,目的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师生能更好的再现童话所描写的情境,让学生在读一读演一演中热热闹闹的学习课文,课堂显得活泼、生动,体现那种民主富有亲和力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学习第二节时,这种表演算是达到了高潮。学生在简单的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教师提问学生喜欢那些云房子,学生尽情的说出自己喜欢的云房子,我想这算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吧。接下去教师让学生模仿小鸟造云房子,这下子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戴上头饰,就像小鸟一样像模像样的造起了云房子,当然这种造是学生用手进行简单的比画。教师看到学生表演造云房子兴致非常高,索性放开架式,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好恶为小组合作造云房子。这时的教室里戴着头饰的学生,更是来了精神,他们三三两两用手比画着造各种各样的云房子。由于学生比较小,自我表现的欲望又非常强,教室里陷入了一种混乱中。接下来学生说出自己的云房子,看上去想象力十分丰富。这位教师看到自己的学生表现的这样出色,教学气氛那么
8
选自星韵网,http://www.wjstar.net/www/。
百度文库
好,好不得意。就这样学生表演了将近十五分钟,可后面还有四节课文哪!只能匆匆而过了。
让我们看看第二节是什么样的一段文字:?……?。这一段文字,一连用了个排比句,每一个云房子都比喻的十分生动具体,富有童话色彩,特别是它的用词更是准确、有趣,十分适合学生朗读品味,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而这位教师只是让学生简简单单的读了课文,在缺乏对课文语言足够理解和品味的基础上,就让学生像小鸟那样表演飞来飞去造房子,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做基础,造出的房子又能富有多少语言色彩,这种脱离语言的表演又有多少实际的价值,学生的语言素养、语文能力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吗?
学生像小鸟那样在教室里飞来飞去,飞走的是什么?我想飞走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飞走的是学生对课文语言内涵的领悟和感受,飞走的是学生对语言背后蕴藏着的人文色彩的真正体察。
还是让我们看看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语文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一段课堂实录吧: 学生通过读课文已经充分理解了汤拇放鱼时的的心情,师生合作表演汤拇和爸爸的对话。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好,下边我们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这次,就让你们便宜一点,我演儿子,你们演汤姆。(众笑)先读读爸爸的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
(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 师:(扮演儿子)拿出一张纸当鱼,作势往上拖。 生:(扮演父亲)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现在是晚上能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师:放心吧,爸爸,没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不就两个小时吗,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不要这么死脑筋。(众笑) 生:两个小时也不行,正确的规定就要人人去执行。
师: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可现在是钓鱼,你不要这么严格吗!
生: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众惊叹)
师:爸爸,今天你不让我把鱼带回家,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众笑)
生:断绝父子关系也不行,道理已跟你讲清楚了,你再不听,回家有你好受的。(众笑) 师:(做害怕的样子)爸爸,你的话是对的,我就听你的,把鲈鱼放了吧。 生:(摸摸老师的头)对了,这才是爸爸的好孩子。(众笑) 师: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让儿子放掉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爸爸的话。 (生齐读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录自教育在线)
薛法根老师同样也是表演,但他的表演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语言充分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的。学生的表演自然能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当中去,深入体验人物情感的细微变化,这样的表演才真正能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实效性。
9
关注学情 启发导学
一一《五彩池》教学案例分析
南平实验小学 叶水明
9
选自南平实验小学校园网,http://www.npsyxx.cn。
百度文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调查(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