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句子,提出问题。 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想想这句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或情感。 (3)小组讨论、交流。
(4)师总结:站在兵马俑的大厅内,和几千年前的古人擦肩而过,耳边传来了沙沙的风声,这些兵马俑又是那么的惟妙惟肖,和真人没有区别。难怪似乎还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声。 (5)师:学到这里,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兵马俑呢?(预设:逼真、精美绝伦、栩栩如生??)
2、师总结:秦陵兵马俑模拟整个军阵的排列,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和真的一模一样,真是“惟妙惟肖”啊!难怪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真是名副其实。五、拓展作业
同学们,有兴趣知道其余七大奇迹吗?一起来欣赏一下。 选择其中一个感兴趣的奇迹,收集相关资料。
出示:举世无双的西安秦陵兵马俑真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啊! (齐读) 3、作业: 抄写词语: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昂首挺胸 目光炯炯 跃跃欲试 凝视 惟妙惟肖 绝无仅有 用其中一到两个词语造句。
36
*18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通过比较,体会特区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到现代化新城的巨大变化。 2 质疑问难,理解课文,积累喜欢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媒体出示一个村庄的图片。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村庄?
2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村庄,现在可大变样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媒体出示课题)
*18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3 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出示“自学小菜单”。
(1)轻声读课文,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用横线划出来并学会它,理解新词。
(2)通读全文,思考:村庄的昨天和今天各是什么样子?从书中找出有关语句。 2 学生自学。
3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交流新词:“曦”、“陲”、“遨”。
①“曦”左右结构,日部,除去部首还有16画;字义,阳光,多指清晨的阳光。指导书空。 ②“遨”换部首识记,与“傲”、“熬”比较。 (2)(媒体出示练习) 多音字组词:
h? ( ) m? ( ) huànɡ ( ) 和 模 晃 hu? ( ) mú ( ) huǎnɡ ( ) (3)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 研读课文。 1 学习第1-2节。
(1)交流:昨天的村庄是怎样的? (媒体出示句子)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①轻声读第1-2节,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读懂的: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个贫穷落后,距离现代文明非常遥远的地方。) 问:你从哪儿看出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个贫穷落后,距离现代文明非常遥远的地方?
(那里的人们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地过着困苦、单调的生活。年轻力壮的男人们在田里干活;家里没有煤气,只能在灶上煮饭,烧柴冒出的烟雾熏得人眼睛流泪;小孩子们也没有地
37
方去,只能在“稻草里打滚。”) ②齐读第1-2节。
(预设问题: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指的是什么?) 老师请你们看几张图片你们就明白了。 (媒体出示姑娘们担水的情景)
理解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要人一担担地挑。
(2)除了诗歌中写到的这些情景,请你想象一下,当时还会有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眼前? (媒体出示练习)
我仿佛看到 。
(人们起早摸黑地干活还难以解决温饱;天黑了,那里没有路灯,黑漆漆的一片,人们早早地就睡了;马路上几乎没有汽车,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农田??)
(3)小结:昨天的村庄贫穷落后,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了解,过的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生活,所以诗歌中说现代文明——(生接)是那样遥远、渺茫。 (4)我们该怎样来读?指导有感情朗读。 2 学习课文第3-4节。
(1)如今,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这儿一切可大变样了。 ①(媒体出示深圳风景图)
看了深圳的风景图后,你有什么想法?
(这里高楼大厦林立,市内公路从无到有,几十条干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而且每条马路都很宽、很美。教育文化娱乐设施与城市建设配套,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应俱全,还有许多儿童乐园、游乐场、度假村等,整个城市清洁美观,似花园,像仙境。)
(2)(媒体出示句子)
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厂房幢幢。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声笑语, 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3)男、女生对读,读出环境的美。 3 学习课文第5-7节。
变化最多的还是人们,那些乡亲们都没有离开故土,但是他们真正地变了。 (1)默读第5-7节,说说人们有哪些变化?
(那些离土不离乡的特区人,既有紧张高效的工作,“他们开着卡车,运送水泥、钢材,提着皮包,和外商谈判办厂。”又有健康充实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伴着灯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和着乐曲,翩翩起舞放声歌唱。”人们“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2)小结:
改革开放后,一个贫穷的村庄变得富裕了,人们的生活舒适了,人们的心情开朗了,人们的工作劲头也更大了,我们的社会也进步得更快了。
(3)村庄的今天是如此的美好,我们应怀着这样的感情来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 复习巩固。 (媒体出示两幅图)
男、女生分别读课文第1、2节和第3-7节,体会村庄的前后变化。
38
19、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学目标】 1.理解“陈列”、“星罗棋布”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它们的用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节。 3.默读课文,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媒体出示图片:我国民族乐团已连续两次在世界三大著名音乐厅之一的 “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引起轰动。这“金色大厅”就是著名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2、媒体出示介绍“金色大厅”的文字。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歌剧中心”。 它的观众席有1642个座位、567个站位。 乐池可以容纳一个110人的乐队。舞台的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剧院内部金碧辉煌,每年除夕和文化节期间,这里都要举行世界一流的盛大音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观众。 3、揭示课题: (媒体出示)19、音乐之都维也纳 4、了解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①读词:阿尔卑斯山 多瑙河(媒体出示图片) ②读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过市区。 二、感知课文
1、根据预习提示自学课文 媒体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 (2)思考: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2、检查自学效果。 指导读句(媒体出示)
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三、研读课文
1、交流:从哪里感受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2、学习第二节
媒体出示: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 (1)读好音乐家的名字。
(2)你在哪里听到过这些音乐家的名字。
(3)媒体出示:理解“陈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 3、学习第三节
媒体出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①齐读第三节,感受总分结构。
②媒体出示图片:感受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板书: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9
4、学习第四节。
媒体出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聚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曲调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习惯。 媒体出示:
①教师引读第四节,感受总分结构。 ②根据背诵提示背诵第四节。
③媒体播放录像,让学生感受维也纳人的生活。(板书: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④完成说话练习: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第五节。
(1)自由读第5节,思考:这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歌剧院的?(从整体造型到内部设施) (2)引读第6自然段。
(3)小结:国家歌剧院给“音乐之都”维也纳戴上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 (4)板书: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四、复习巩固
1、复习词语(媒体出示)
悠扬 掺和 飘溢 和谐 镂花
山清水秀 波光粼粼 星罗棋布 街头巷尾 金碧辉煌
2、作者怀着赞叹的心理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光彩夺目,令我们深深地向往。同学们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 3、指名读,评价。 五、拓展作业 媒体出示:
1、以“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这句话开头,用“总分”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 2、欣赏名乐:《蓝色的多瑙河》,说说自己的感受。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沪教版四下语文教案全集(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