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一、实验原理
最早建立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表达系统是以大肠杆菌lac操纵子调控机理为基础设计、构建的表达系统,称为Lac表达系统,lac操纵子是研究最为详尽的大肠杆菌基因操纵子,该操纵子的转录受正调节因子CAP和负调节因子lacl的调控。在无诱导物情形下,lacl基因产物形成四聚体阻遇蛋白。与启动子下游的操纵基因紧密结合,阻止转录的起始,异丙基-α-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等乳糖类似物是lac操纵子的诱导物,它们与阻遇蛋白结合后使之改变构象,导致与操纵基因的结合能力降低而解离出来,lac操纵子的转录因此被激活,由子lac操纵子具有这种可诱导调控基因转录的性质,因此其元件和它们的一些突变体经常被用于表达载体的构建。如前图所示,pET-28原核表达载体中则带有lacl基因,故可用IPTG进行透导表达。
表达载体、目的基因和宿主菌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表达系统,因此良好的表达系统不仅与表达载体的目的基因有关,选择合适的宿主菌也十分重要。首先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应在宿主中具有强起动功效,不同的启动子对应的宿主往往不同,如大场杆菌中的启动子选用大肠杆菌宿主,枯草杆菌启动子选用枯草杆菌宿主,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强启动子的效率;其次,某些表达载体自身不带抑制药基因,用这类载体就应选择能产生抑制物蛋白质的宿主菌,否则表达不能调控,不利于高诳表达目的的基因,第三,表达的蛋白质产物因宿主菌内的蛋白酶作用会发生降解,所以许多用作表达的宿主都经过改造,以便于表达蛋白的积累。当表达的蛋白质对宿主菌有毒害,应考虑换一种宿主细胞,目前,我们对原核生物的了解要比对真核生物更全面更深入。当前开发出的基因工程产品中80%-90%是用的原核生物表达系统。原核生物表达系统因基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成熟、操作成本较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表达真核基因方面,因宿主缺少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加工系统(如剪切和糖基化)、基因的密码子偏爱性不同及包含体复性等而受到限制。原核生物除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外,还有棒状杆菌、枯草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等表达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二、试剂与材料
1、表达菌株BL21 DE3 plysS感受态细胞 2、pET 28/HBs阳性克隆质粒
11
3、LB液体培养基(无抗性) 4、LB液体培养基(kan+) 5、LB平板(kan+)
6、IPTG贮备液:2g IPTG溶于10ml ddH2O,0.22μm 滤膜过滤除菌,分装成1ml/份,-20℃保存。工作 浓度为1mM。
7、器材:
细菌摇床、无菌试管、吸管、三角涂棒、50ml离心管、0.5ml和1.5ml微量离心管管、微量加样器、高速台式离心机、普通离心机、制冰机、-40℃冰箱(菌种保存)等。
三、操作 1、转化
取前面构建的阳性质粒10ng加入 100ul表达细菌(BL21 DE3 plysS)感受态中,冰上放置45分钟,在此过程中可以每隔几分钟用手轻弹Eppendof管,然后进行热休克(42℃水浴90秒,取出立即插入冰中放置5分钟),加入预热的无抗生素的LB液900ul、于37℃摇床中200rpm摇1小时,吸取50-100ul菌液进行均匀涂板,LB平板必须含有相应的抗生素,将LB平板放在37℃温箱中过夜培养。
2、诱导表达
随机挑取数个菌落,各加3ml含的LB液于37℃摇过夜,取出300ul菌液加3ml有抗生素的LB液,作1:10稀释,37℃250rpm摇2小时(OD值约为0.2-0.6),于各管中加100mM IPTG30ul(终浓度为1mM),37℃250rpm摇6小时,进行诱导。诱导后6000rpm离心2分钟,收集菌体,用50ul ddH2O重悬菌体,加等体积2×蛋白上样液(约60ul),于沸水浴中变性5分钟,同时取一个阴性对照(即未加IPTG诱导的菌体)经过变性处理后同时进行SDS-PAGE分析,着有无目的的蛋白表达(下一次实验的内容)。若须纯化蛋白,最好选择一表达量最大的菌种进行以后实验。
3、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对于不同的可溶性蛋白,进行诱导的IPTG浓度、温度、时间均不同,必须进行选择优化,即在上述不同的条件下分别进行诱导,通过SDS-PAGE分析选择最佳条件进行蛋白诱导、表达和纯化。
12
注意:表达菌株的过夜培养物接种,是为了在诱导地培养基中的细菌能尽量处于同步生长状态,以便于产物的大量表达,在按排实验时前一天应考虑到将过夜菌接种培养,该实验的时间较长,第一次操作时,时间安排不当,当天可能做不完,而表达产物又不适合于过夜放置,应当予以注意。
13
实验三 重组蛋白的聚丙烯凝胶电泳(PAGE)
一、实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由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甲又双丙烯酰胺,在催化剂作用下,形成三维网状结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这主要是由于浓缩胶的浓缩效应和分离胶的分子筛效应。
在浓缩胶中,缓冲液pH为6.8,HCI几乎全部解离;甘氨酸的等电点为Ph6,解离度小;蛋白质的等电点多为pH5左右,其解离度在HCI和甘氨酸之间,在电场中,迁移率大小次序为CI>Pro>Gly,电泳开始后,CI超过了蛋白质,将蛋白质离子推倒它的后面,Gly则将蛋白质离子推到它的前面,由于浓缩胶和分离胶的不连续pH梯度作用,可在二者之间形成三种离子的界面,蛋白质离子就聚集在Cl和Gly之间,原来lcm厚的样品层可以被压缩至0.25μm,样品被压缩成一条狭窄区带,从而提高了分离效果。
在分离胶中,缓冲液的pH为8.8,甘氨酸进入分离胶后解离度大为增加,其迁移率与Cl相仿,泳至蛋白质离子前面,因此浓缩效应消失。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电荷和分子量,在经过阴离子去污剂SDS处理后,蛋白质分子上的电荷被中和,蛋白质分子带上均一负电荷,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不同的蛋白质按照其分子量大小进行分布,电泳迁移率仅取决于蛋白质的分子量,此时,由于凝胶浓度增加,孔径变小,分子筛效应起主要作用,使得电泳迁移率仅取决于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
采用考马斯亮蓝快速染色,可及时观察电泳分离效果。 二、试剂与材料
1、30%(W/V)凝胶贮存液
丙烯酰胺 30克;甲又双丙烯酰胺 0.8克
加蒸馏水溶到100ml,用新华3号滤纸过滤,棕色瓶中4℃保存 2、4×分离胶缓冲液(HCI调pH至8.8) Tris 18.2g;
SDS 0.4g,加蒸馏水深至100ml 3、4×浓缩胶缓冲液(HCI调pH至6.8) Tris 6.06g;
14
SDS 0.4g,加蒸馏水溶至100ml 4、10×PAGE电泳缓冲液 Tris 30.3g; Glycine 144.2g;
SDS 10g,加蒸馏水溶至1000ml 5、2×蛋白上样缓冲液(HCI调pH至6.8) Tris 1.21g; SDS 4g;
2-Mercaptoethanol 10ml; Glycerol 20ml;
Bromophenol Blue 0.2g,加蒸馏水溶至100ml 6、染色液: 95%乙醇 500ml 冰醋酸 100ml
考马斯亮蓝 2.5g,加蒸馏水溶至1000ml 7、脱色液: 95%乙醇 55ml
冰醋酸 75ml,加蒸馏水至1000ml 8、10%过硫酸铵(AP)、TEMED 9、SDS-PAGE低分子量蛋白Maker 97.4、66.2、43、31、20.1、14.4KD 10、SDS-PAGE电泳装置 11、脱色摇床 三、操作
1、将玻璃板洗涤干净,固定于电泳憎上,用0.8%琼脂糖凝胶封底(约高5mm)。2、灌分离胶: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生物工程实验指导2010(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