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
如: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6、文中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阐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 ○
如: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7、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分别表达出怎样的○
情感?
第一段末尾的“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末尾的“也”——凝聚着对食马者的愤怒谴责。第三段末尾的“也”——表达的是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课文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句意思: 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 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 弗之怠 ......录毕,走 送之,不敢稍 逾约 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 ......既加冠 ,益慕 圣贤之道 又患 无硕师 名人与游 .........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 ,色 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 复;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有所闻。 .当余之 从师也,负箧曳屣 穷冬 烈风 .......足肤皲裂 而不知 至舍 ,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人 ......持汤 沃灌 ,以衾 拥覆 寓逆旅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朱缨 宝饰之帽, 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 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 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2、 文意理解:
1、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题中,“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
2、宋濂写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是现身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3、文中主要从三方面写了自己求学的经历: ○
读书刻苦——借书、抄书、还书,可见其勤奋刻苦,坚守信约。
从师艰难——老师严、请教时态度虔诚而恭敬、师怒时求教态度更谦和以至不敢出声
求学艰苦——天气严寒行路凄苦(文中写雪大天寒突出了自己求学之艰,以勉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刻苦读书。)、粗茶淡饭衣着寒酸(文中写同舍生豪华生活是为了对比,反衬自己求学条件的艰苦,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内心快乐精神富足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如: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
5、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关于学习的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
如:○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6、读完全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
如: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坚守信用
7、积累表现古人“好学”的成语: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
第26课《小石潭记》(柳宗元)
课文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心里很喜欢它。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嬉戏。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小潭岸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记下这里的景致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句的意思: 从小丘西 行 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 之。.........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 犬牙差互 .....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 ...隶而从 者,崔氏二小生 ......2、文意理解: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2、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
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寓情于景。
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
示例:我喜欢“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将游鱼之景写得很有情趣;侧面表现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5、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先“心乐之”○,后又觉“悄怆幽邃“?
如:小石潭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作者因改革失败而被贬,内心苦闷抑郁,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因而见到景美而产生了暂时的“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
第27课《岳阳楼记》(范仲淹)
课文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句的意思: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 兴 增其旧制 属 予作文 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迁客 骚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 淫雨 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忧谗畏饥 感极 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 游泳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此乐何极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予尝求 古仁人 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是 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这乐而乐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文意理解: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
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3、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
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既是自勉,也是希望朋友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
5、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
学交流。(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强调了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马克思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贡献了一生;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他们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榜样。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学习古人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国。)
6、作者用两段文字采用对比,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来写“迁客骚人”的“览○
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写“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的“览物之情”,是为了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也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抱负。) 7、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8、○《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 。 9、请有课文第三、四段中任意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
(答:如第三段内容——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览物之情;写法——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用了排比、对偶等恰当的修辞手法。)
10、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
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心声,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28课《醉翁亭记》(欧阳修)
课文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2~2013中考文言文复习(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