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是一个勇敢,坚强,敢于抗争,大无畏的巨人形象。
B、夸父和共工共同点: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C、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理解,解释了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水向东流的自然现象。
第30课《狼》(蒲松龄)
课文译文:
一个屠夫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文学常识:
A、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B、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此书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郭沫若赞此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2、字词:
缀zhuì行 大窘jiǒng 苫shàn蔽成丘 chí 担持刀 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 目似瞑míng 意睱xiá甚 尻kāo尾 狼亦黠xiá矣 假寐mai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或句子: 担中肉尽 ,止 有剩骨 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仍从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 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薪 其中 .....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 其下,弛 担持刀。 ......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 少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 目似瞑 ,意暇甚 ............屠暴 起 又数刀毙 之 方欲行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 止 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 ....乃悟前狼假寐 ,盖 以诱敌 狼亦黠 矣,而顷刻 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 ............4、 文意理解:
A、全文可分两部分,先叙后议。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B、故事情节:屠户遇狼(开端,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屠户惧狼(发展,屠户迁就退让而狼贪婪凶恶)——屠户御狼(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情急之择,狼仍不甘罢休,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屠户杀狼(高潮和结局,屠户勇敢警觉,狼狡诈阴险)
C、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1狼的形象(黠)——“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 2屠户形象——“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D、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1对待象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
利。
2像狼一样的坏人虽狡猾,但总以害人始,害己终,自取灭亡。 ○
5、 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杯盘狼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吞虎咽 鬼哭狼号 声名狼藉 狼戾不仁 狼烟四起
八年级上册复习整理 第21课《桃 花 源 记》
课文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
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芳草鲜美 ,落英 缤纷 渔人甚异 之 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 仿佛 若有光 便舍 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男女衣者,悉 如外人 黄发垂髫 .......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 便要 还家 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 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问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不足 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处处志 之。 ......及郡下 ,诣 太守 寻向所志 ,遂 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2、文意理解:
1、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可记人和事)○、写景(可记山川名胜)、状物(可记器物建筑),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2、关于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
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后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有《陶渊明集》。
3、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文章虚构描绘了一个既无剥削、又无压迫、人○
人劳动、生活安宁、环境优美的理想社会。通过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愿望。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行文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4、成语积累: ○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不知有汉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5、1环境优美 ○2○从课文中对桃花源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所向往的是: ○
3幸福和乐(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4无战物质富足(资源丰饶)、民风淳朴 ○
乱压迫
6、故事中,桃源中人的淳朴热情与渔人的背信弃义、不守承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作者○
对现实的批判。
7、作者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存在,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第22课《短文两篇》
课文译文: 《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爱莲说》: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 之乱 耳,无案牍 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 李唐 来 ...........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 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 菊,花之隐逸 者也 莲,花之君子 者也。 ...噫!菊之爱 ,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2、文意理解:两文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都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陋 室 铭》
1、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
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2、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梦得文集》。 3、○《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4、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
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其次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体现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5、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中用两个“无”字意在强调:是用官场的腐化和忙乱生活状况来反衬陋室的安静、闲适,显示室主人不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诸葛庐、子云亭目的是:引古贤之室印证“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这是运用了类比的写法。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都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H、“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呢?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趣呢? 明确:此处巧引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来印证“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表达含蓄,发人深思,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爱 莲 说》
1、说: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曾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3、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
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爱菊”的隐士极少。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的,其目的在于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作者“爱莲”意在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4、○“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文章用了两个“独”字品味——
都表现出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对联积累:上联:周敦颐质本洁来独不染 下联:刘禹锡身居陋室惟德馨。
第23课《核舟记》
课文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2~2013中考文言文复习(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